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

群 The Swarm

swarm

口碑太好但是厚度太嚇人,這本書(嚴格來說是上下兩冊)在我的書架上躺了半年多。從林口長庚、和信醫院、民生東路的家,再一路陪我回到台中,其間小書都看完N本了,我始終沒有勇氣翻開它。這個月初時聽說沛璋居然在腸胃科實習時捨棄Harrison和Washington manual,花了3天把它拼完,足見它的魅力不凡,於是我也決定畢業典禮之後要向此書進攻(什麼?不是應該向國考進攻嗎?)。

##ReadMore##

結果,超過900頁,內文密密麻麻的這本『群』,整整花了我10天才吃下去。

我很喜歡書中提出的一些觀點,比如「拯救了人類並不等於拯救世界,因為少了人類對這個世界的存亡一點影響也沒有」,還有「你不能從人類的角度去尋找宇宙中的其他智慧」。大部分講述外星人的電影其實談的都不是外星人,『第三類奇蹟』中的外星人是我們對上帝的投射,『ID4星際終結者』的外星人是我們對未知邪惡的形象化產物,『ET』的外星人在角色功能上其實跟落難的野生動物並無二致。大部分的外星人想像圖仍然有著頭顱、軀幹、手足,是直立動物,沒有尾巴。其實人們只是在仿效上帝,用自己的形象去描摩外星的生命罷了。畢竟,這些是人類成為優勢物種,位於物種演化前鋒的特徵,既然宇宙裡有其他的智慧生物,怎麼可能以原始的形式出現呢?「但是人類可能只是眾多走進演化死胡同物種中的一支而已」,並沒有證據告訴我們這樣的演化路線是正確的呀!作者提供的答案突破了這個窠臼,他描寫的「群」,沒有形體,沒有五官,沒有壽命也沒有世代交替,卻是與海洋同生共存的奇異生命。(不過我因為急著看故事發展,所以DNA理論推導那段文字被我含糊跳過了。不知道那個理論是不是說得通?)

看到故事中發生海嘯的那天,台中下了一整天的雨,我縮在椅子上讀到全身發寒,差點想下樓避難。兩天後,我去了蘭嶼。在那裏,蝦子沒有在我眼前爆開,螃蟹也沒有上岸作亂,只是日復一日的艷陽炙人,在一望無際的湛藍大海前我只有讚歎,沒有一絲絲的害怕。水面下僅僅50公分的石縫裡頭,就有著五彩斑斕的小魚搖頭擺尾。在這片透著光的藍色水域中泅泳,清楚地聽到自己的心跳,那是種好久不曾有過的寧靜。我想退伍之後應該去學學潛水了!儘管『群』裡頭寫的潛水場景是那樣嚇人啊~~

『群』在台灣上市之前,就已經在歐美書市獲得廣大迴響,也已賣出電影版權。這似乎是暢銷小說的康莊大道?在垃圾都可以拍成電影的今天,能夠有好的故事被改編上大銀幕當然是美事一樁。但我覺得這樣的風潮反而漸漸影響到作家們寫作的態度了。最初我有那種「看書像在看電影」的感覺是高中時看『哈利波特1』,後來看到『達文西密碼』時,那種場景變換,還有作者寫景時視角的移動都讓我覺得自己簡直像在讀電影劇本(想不到書都寫成這樣了電影還可以拍這麼爛)。近年來這個情況似乎越來越明顯,『群』這本書也是一樣。彷彿作家們的眼睛都成了攝影鏡頭,早就設定好了動線,下筆為文都是動態視覺的描寫,連內心戲都被簡化到「必須在短時間內用畫面表現」的程度。小說到了這個地步,雖然讀起來流暢性大增,卻截斷了許多可能性。這樣偏食的寫作風格自然不可能寫出像『香水』一般的傑作了。

『群』另一點讓我感冒的地方就是作者Frank Schatzing無可救藥的自戀充分表現在某個角色身上。我相信每個作家在寫作時多少會把自己的一部分融入書中,但我至今沒看過這麼不知節制,猛在書裡誇獎自己的作者。

辛苦征服『群』之後,我的下個目標是納尼亞傳奇七部曲(好久沒有看兒童讀物了)。原本是希望在入伍前看完的,不過以今天輕鬆解決掉第一本的情況來看,這個目標應該不難達成吧!^^

the swarmswarm 2

台灣版的封面跟德國版的一樣,比美國版好看一百倍!不過美國版打起折來真是不眨眼,居然只要200元台幣就買到了!雖然我也知道美國書本紙質比草紙好不了多少,但也便宜地太誇張啦~~~

4 則留言:

jc2198 提到...

有雷!(跳過...)...這本書現在也躺在我的書架上,目前還沒有計畫進攻XD

匿名 提到...

我去年放棄了魔獸世界數日把他看完,看到後面都有點脫力了...

AD 提到...

"無可救藥的自戀" 實在是貼切

@hjround
看到最後意識漂流的段落,我的意識也跟著漂流了XD

喔喔 忘了說 我是AD :)

Simon Liu 提到...

今天在書店看到"群"的英文版
那個尺寸非常適合用來防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