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鋼索

一天在急診,有個老先生跑進來,恰好那個時候有個小朋友在治療床上打針,哭得唉唉叫。老先生隔著簾子就開始發問了:
「這是她在哭嗎?」
「我問你,你們臺大醫院"最好"的醫生是哪一個?你找他過來… 」
「小孩子拉拉吐吐,已經看了六次了還沒有好,你們到底是怎麼搞的?」
喔~~請問您是小朋友的把拔嗎?
「ㄜ~我是她的xx啦」
喔,xx,不好意思,小朋友已經看了6次了真的是很辛苦,不過我們今天也是第一次看他,所以您這樣說可能不太公平...
「什麼意思!你這是什麼態度?算什麼東西!我這麼大年紀還要受你這種人的氣?」
「我告訴你,我跟林X郁熟得不得了!」
我心裡的OS:你跟林x郁這麼熟的話你怎麼不去石牌非常好大醫院呢?
這時小朋友打完針了,簾子掀開來才發現根本不是他要找的小孩。一問小孩的名字,更發現小朋友根本就還沒有來掛號!
「喔,那她們就是等下就會到了!」

Oh God!我居然被一個根本還沒有出現的小孩的xx刮了一頓。然後這個xx就開始打電話了,打到一半還走過來伸手翻了我衣服上的員工證。那就隨他去打電話吧!和這種家屬認真就輸了!我拿起來診病歷開始接一床neutropenic fever,這時候接neutropenic fever調劑心情真是再好不過。熟悉的家長,熟悉的小朋友,routine的工作!Run急診才會知道hema的好啊~~輸血的輸血,住院的住院,nothing in between!等我接完這床neutropenic fever,xx就坐下來開始跟我講他兒子是醫生,在攻讀xx學博士,女兒是英國某名校畢業大律師,他和誰又多熟誰又多熟...真正的主角---那位據說看了六次還沒好的小朋友---大概40分鐘之後才出現。

又有一天在急診,凌晨4點多,我趁沒有來診病人的空檔去便利商店買東西吃,經過走廊時忽然被一個紅著眼眶的中年婦人喊住。
「醫生哪~~我可不可以請教你一個問題?」其實我這時真的好餓啊~~可是既然被叫住了...
「如果長輩過世了...」

接下來這位阿姨問了我一些基本上算是家務事的問題,請我給她建議。其實我的回答也沒什麼建設性(素昧平生的醫生對於家務事憑什麼講出有建設性的話咧)大部分還是安慰。在阿姨連聲的道謝下,我邁向深夜心靈的依歸:全x便利商店!等我回程再次經過那走廊,她已經不在那裡,剛剛短暫又私密的對話依稀還在空氣中漂浮著。

被劈頭大罵的時候,我穿著醫師袍,別著該死的員工證。但是阿姨對我掏心掏肺時,我可是一臉憔悴,身上只穿著像是睡衣的急診工作服。有時不免會感嘆,其實醫生護士大部分時間也只是他人情緒的垃圾桶。當你解決了病人的痛苦,或者解答他們的疑問時,心頭卸下的壓力無處抒發,只好對著醫生護士猛道謝;當你解決不了他的痛苦,更無法驅散他心頭的謎團時,那股無以宣洩的焦慮與沮喪也是正對著醫生護士而來。其實沒什麼是值得你太開心或太生氣。

你也無法選擇下一杯要潑來的是哪一種情緒。

後來看了六次還沒好的小孩被收住院了。那位xx有再過來解釋說,自己剛剛口氣比較急是因為blablabla。儘管老先生態度軟化,急診這邊還是打電話上去給病房提醒了:「小心哪這個小孩的xx態度很兇,小朋友還沒掛號他就先跑進來診間飆我們的醫生。」我想到大學時老師教的一句話:醫生與病人之間存在著最小的熟悉度與最大的信任度。這兩者的並存基本上違背人際關係的常理,病人只能假裝醫生和自己很熟,於是放心地把自己的身體交給醫生。一旦醫病關係有了裂縫,這最大的信任度就會快速地崩解。當時課堂上老師是想告訴我們要處處站在病人的角度想,不要把病人的信任當作理所當然。但我想這樣的關係其實是雙向的。當病人或家屬做了某些事情,他們也會失去醫生護士的信任。

醫生與病人之間,有人覺得已經從早年醫生高高在上的不對等關係漸漸演變成了商業性的顧傭關係。但是無論這關係是如何轉變,背後還是需要有著信任感來支撐,而這份信任,醫生與病人誰也輸不起。

啊啊呀其實沒有想要說教,只是這樣的兩個夜晚,我見識到了醫病之間的信任是如此奇異地深厚又如此可悲地脆弱。今天的萬里長城明天可以瞬間頹傾,誰說我們不是走在鋼索上?

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

光芒

部落格長達一個半月的乾枯。這段時間,不僅沒寫,連寫到一半廢棄的文章也沒有。



用平靜的心情,在電腦前記錄下自己的生活,似乎變成一件奢侈的事情。畢竟,在生活中,好像只有「書寫」這件事情是可以等的,約會不可以誤點和馬虎,上班不能遲到,就連運動也要乖乖配合健身房的營業時間。相較之下,「靈感」遲到就顯得理直氣壯!所以,書寫,就永遠被放在明天的schedule上了。



相較於網誌的靜默,無論是工作上還是自己的生活上,這一個半月其實過得很熱鬧。旅行帶來的感動也許往後會被更多美麗的旅程所覆蓋,連續2組三胞胎帶來的震撼恐怕此生再難超越。然而這些我都沒記錄下來,如今回憶起來只能將其濃縮為短短的一行字。某一天這一行字將再也無法讓我記起彼時彼刻的感受,這就是疏懶的代價呀!



前些時候讀了鍾曉陽的『春 在綠蕪中』。她在21歲那年出版的散文集,事隔近30年再版。想來我總是膚淺的,老文章套上新封皮,就渾然是一本新書了,讀起來一點「考古」的感覺也沒有。這本書非常驚人,當年文壇天才少女的鋒芒全然展現,既是初綻的嬌弱也是出匣的兇猛。敏銳的才情配上荳蔻年華的多情難免不知節制,作者的文采在其中恣意揮灑,偶爾太滿溢便成了潑灑。讀這樣的書好像是聽鋼琴大師早期的錄音,即便是有些小缺點,這缺點也會因為記錄了大師成長的軌跡而變成了優點。



鍾曉陽為新版散文的每個篇章都寫了一篇「後記」。當年惺惺相惜的文壇新秀後來怎麼了?初戀如天旋地轉的姊姊又是如何?她和關是否逐漸失去了聯繫?瀟灑的表哥有沒有變成一個無趣的中年人?作者的後記給了這本散文集時間的厚度,在這些後記的見證下,年輕歲月的多愁善感顯得異常珍貴。



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在歲月悠悠的淘洗之下,散發出不一樣的光芒。我沒有鍾曉陽的文采,千分之一也沒有。但我還是有一支筆!在想到的時候,繼續書寫下去,也許有天我會看到自己的光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