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 星期三

跟肥胖說掰掰!

人說年紀漸增之後,基礎代謝率會下降,這肯定是真的!

話說自從大五那年瘦下來之後,體重已經多年不曾變動過。歷經Clerk與intern時期兩年仍屹立不搖,除了第一年感嘆守成不易所以刻意節制之外,我想開刀房超難吃的便當功不可沒(這種便當居然還有同學可以一餐吃兩個?!)。當兵時雖然食量變大,但是因為每天活動量大,流汗也多,一來一往結算下來身材也是沒有多大變化。讓我不禁幻想自己是不是可以如此保持個10年之類的?

退伍之後到醫院上班,適應期得失心特別重,偏偏動作又慢,常常一忙起來就沒時間吃飯,等到想起來該塞些什麼果腹時居然已經到下一餐的時間了。兩三個禮拜下來果真憔悴許多,深深感到這樣糟蹋身體不是長久之計,於是養成了『吃飯第一』的生活習慣:上午請拼命工作,千萬不可以耽誤午餐時間;值班好辛苦,早餐買個星巴克犒賞自己不為過;醫院的美食街很難吃,所以下午也要拼命工作,準時下班才不用留在醫院吃晚餐。其實三餐正常應該是很健康的生活習慣才對,只不過自己缺乏運動,再加上三不五時有機會打牙祭,體脂肪就這樣悄悄堆積起來啦!

##ReadMore##

發胖這件事情很妙,因為脂肪總是步步為營毫不躁進。有點像康乃爾青蛙實驗,人就傻傻的像是放在冷水裡的青蛙,等到驚覺不對勁時自己已經被煮熟了。我原本也只是泡在溫水裡的小蛙,可惜1月被外放到羅東聖母醫院,毫無壓力的生活加上走路去羅東夜市只要5分鐘,這溫水馬上變成滾水!話說今年1月又特別冷,吃飽了只能窩在房間裡K小說啊,所以…

總而言之我大概在2個月裡胖了4公斤,這實在非常驚人。熬過2月的急診之後,我從3月1號起下定決心要甩肉。可是現在不比當年在校園,可以用運動搭配吃得跟小鳥一樣少來甩肉,上班族需要比較正向思考的甩肉策略!於是我走進了家附近的健身房,決定減肥之餘順便把運動的習慣也培養起來囉。

一個月下來,除了偶爾的飯局或音樂會,我幾乎天天在健身房奮鬥2個小時。除了滑步機和跑步機之外也順便做一點重訓。2小時實在不算短,除了靠意志力堅持之外,還是要靠iPod裡面大量的影集與電影幫助我撐下去!電影當然都挑一些輕鬆的商業電影來看。可能是因為那些電影真的太沒內涵,也可能是我邊跑邊看太分心,這個月在健身房看完的電影幾乎全都是爛片!唯一的例外是『忠犬小八』,看到最後揮汗如雨還猛吸鼻子。可能是汗流太多了所以哭不出來吧,好險沒哭,不然別人還覺得這傢伙受不了就不要跑這麼久嘛!在運動器材上哭是何苦來哉!(這倒讓我想起電影『重慶森林』裡金城武失戀時發表的「想哭就跑步」理論)

一晃眼就到月底了,下個月又要重回3天一值班的生活,不過我樂觀地相信自己還是可以維持運動啦!經過一個月的努力,腰部與小腹的浮油「好像」變少了,但是實際過磅的結果是:我瘦了「0公斤」!沒錯!人是會老的,人是會胖的,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運動是健康的,甩肉是虛幻的,體重是表面的,智慧是永遠的…(請搭配范曉萱「自言自語」的旋律演唱)

2010年3月24日 星期三

推理小說的動人風貌 Dennis Lehane

推理小說家Dennis Lehane近年聲勢銳不可擋,連續3部作品躍上大銀幕都十分成功,分別是2003年『神秘河流 Mystic River』、2007年『失蹤人口 Gone, Baby, Gone』、2010年『隔離島 Shutter Island』。我在半個月內連續將這三部作品與其改編電影看完,一跤跌進Dennis Lehane的世界,深深為其文字著迷。

去年我在讀小說『神秘森林 In the Woods』時,曾經感到困惑。身為一個懸疑推理小說的讀者,我究竟是追求峰迴路轉的劇情,還是期望案情詭譎能延伸出許多人性的探討?兩者確實難以兼顧,步調深沉緩慢的『神秘森林』顯然是屬後者,數不清的偵探小說,包括柯南卡通則絕對歸於前者。而我在Dennis Lehane的作品裡,驚喜地看見了兩種元素幾近完美的調和。

##ReadMore##

yakumo,20080205235847983

三本書中我最喜歡『Gone, Baby, Gone』。一個小女孩無端失蹤了,單親媽媽是個渾噩度日的毒蟲。案情偵辦方向從毒梟的利益勾結到戀童癖的誘拐,始終疑點重重,一路到真相揭露,才發現是一樁發自憐憫的掠奪。其實整本書從頭到尾只有一件疑案,在簡單題幹背後越掘越深的探究,反而比每50頁死一個人的那種故事更勾人。一開始偵探二人組對於尋人興趣缺缺,因為警方已經全員投入辦案了;兩人發現女孩的母親對女兒的忽視之後,驚覺女孩孤身一人毫無奧援的絕境,又轉變態度積極調查起來;努力多時卻一無所獲後,他們又希望女孩最好已經遇害,因為劫後餘生的餘毒比死亡更駭人。懸案在數月之後意外偵破,女孩被帶回家,回到那個荒唐媽媽的懷抱。拼盡全力,最後只是撕扯出教人心酸的內幕,重圓了一個冷漠又不健全的家庭。破案是心碎,未破是心灰,書本末了瀰漫著沮喪與虛無的失重感,久久不散。『Gone, Baby, Gone』讓我難得看完一本小說之後立刻翻回第一頁再看一遍,之後更感覺提不起精神去看下一本書。

gone_mom

『Gone, Baby, Gone』的電影由Ben Affleck執導,雖然受限於電影的篇幅,未能承襲原著的書寫節奏,男女主角也未必符合原著的設定,但是精準地刻畫了疑雲密布時的荒謬,疑雲散盡後的無奈,還有終場那是非難分的茫然,餘韻甚至比小說更高一籌。

『神秘河流』是Dennis Lehane在告別「Kenzie-Gennaro」系列偵探小說後的突破之作,對於命運與人性的探討更加深入。甜美的少女無緣無故慘死,案情的真相竟是一場毫無動機的兇殺,背後卻教人窺見宿命與因果的冷笑。眾人的情誼因此支離破碎,無論生者逝者,都捲進深不見底的神秘河流不得超渡。『神秘河流』電影優秀之處在於3個男主角第一眼都不太符合原著的描述,但精彩的演繹無可挑剔,不但成功推翻了外型上的不合適,也讓整齣戲更加立體。

Mystic_Rivershutter-island-poster 

『隔離島』則是Dennis Lehane作品的一個變種,走心裡驚悚路線,打一開始就存心好好耍弄讀者一番。真相確實爆炸性十足,但這樣的小說就很難讓人想再看一遍了。對我而言,有點娛樂性高過深度的感覺。電影則拍得相當成功,不僅演員出色,肅殺與孤絕的氛圍恰到好處,特效與顏色的調配也為故事增色不少。

連看Dennis Lehane三部作品,讓我有點想直攻全集的衝動。尤其是「Kenzie-Gennaro」系列小說,我不僅想看看『Gone, Baby, Gone』兩位主角之前的故事,更好奇兩人在本書結局分手之後要怎麼再合作下去。最教人驚訝的是Dennis Lehane在闊別這個系列11年後,據說要在今年推出全新一集了。如果我能及時把前作讀完,到時候讀熱騰騰的新作時應該會有許多樂趣吧!

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Alexandre Tharaud 當優雅與瘋狂並行

1552197777

其實原本不認識法國鋼琴家Alexandre Tharaud,純粹是因為這個月太閒了,於是卯起來聽音樂會。這場是蕭邦國際音樂節的開幕音樂會,事先做功課,特別喜愛他彈的升C小調夜曲,真是絕美!而這晚Tharaud帶來的音樂,不能用絕美來形容,但是非常有趣。

Alexandre Tharaud有許多趣聞,諸如家裡不放鋼琴,練琴都去朋友家;曾經在台上大忘譜,從此演奏會都帶譜上台;台灣女學生轟動一時的百吻巴黎行動中,他老兄也是百男之一啊!軼事雖多,他除了音樂作品之外的大賣點可能還是外表。通常『色藝雙全』是用來形容女性的,不過這四個字用在Tharaud身上應該沒有人會反對。屢獲唱片大獎的他,年過40仍舊是瀟灑少年模樣,如果有人去偷撒旦的帳本,可能會發現他和潘迎紫、歌蒂韓的名字都寫在第一頁吧!

這晚的曲目以蕭邦為主題(最近實在聽太多蕭邦了~~)

Chopin 12 valses

Bach Italian concerto

Chopin Contredanse in G fat major

Chopin Largo in E flat major

Chopin Mazurkas Op. 17 No.2, No.4;Op.7 No.2

Chopin Ballade in g minor, Op. 23

##ReadMore##

上半場是連續12首圓舞曲。Tharaud的右手觸鍵非常漂亮,飽滿偏黏的音色還帶著金屬質感明亮的光澤。這與一般圓舞曲給人印象---精緻靈巧且顆粒分明---並不符合。而他確實帶來了非常不一樣的圓舞曲。音符之間的空隙消失了,原本「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樂句連成了片狀,演奏者有些率性的自由速度加以搖擺,就漾成了波光粼粼。原本應是沙龍音樂的華爾滋在Tharaud指下十足寫意,反倒變得非常私密了。聽到許多原本熟悉的旋律以全然不同的樣貌呈現,著實是有些不習慣,但也不得不佩服他獨到的詮釋。回家聽他錄製的蕭邦圓舞曲全集,這些現場的趣味都不見了,免不了有些失落。

 

alexandre-tharaud-juin-2009-blog 下半場先端出巴哈的義大利協奏曲。Tharaud明亮的音色應該很適合巴洛克,但彈出來完全不是我想像的樣子啊!巴哈的作品脈絡清晰,主線和諧地擺盪於左右手。不管是演奏巴哈還是聆聽巴哈,往往都教人耽於科學般規律的理性之美。不過Tharaud演奏的義大利協奏曲充滿了即興的光采,他還是不太在意清晰度,行雲流水之間偶有戲劇性的音色與速度表現。如果這樣的音樂是錄音版本,我會覺得有些胡來,現場聽則會被那份恣意的靈活感染。聽說他將來會灌錄『郭德堡變奏曲』是吧?我們拭目以待!

接下來的Contredance與Largo都還算四平八穩,但馬厝卡舞曲又讓我笑了!臨場拉開了樂曲的情緒幅度,原本內斂的馬厝卡忽然色彩鮮明,很不傳統,但有意思!我不禁感覺這傢伙…瘋瘋的!但這瘋狂又和低俗的譁眾取寵截然不同,又難以說個清楚。這瘋狂的氣味一旦給嗅著了,音樂會就變得驚喜不斷啦。

壓軸的第一號敘事曲相當不錯!高山流水般十分痛快。所謂痛快不只是速度,而是音樂的情緒完整流露,或委婉或高昂,流暢奔放毫無間隙。相較他在新專輯中的演繹,這晚的表現更讓人激賞。唯一的缺點在開頭的八度音階,是我聽過所有版本中最快的(小時候光是彈開頭兩句就可以被老師打斷10次,慘痛的回憶~~),其實我不理解彈這麼快的理由,總嫌潦草了些。

安可曲是大芭樂:夜曲 Op.9,這首倒是彈得很本分,沒有太「逾矩」的表現。第二首是他的招牌曲目:庫普蘭「Tic-toc-choc 滴答震盪」,就是一首左手一直在搗蛋的曲子啦!可能他有點想早點結束了吧(假想內心戲:台灣觀眾好煩啊,票房不怎麼樣還想凹我彈兩首安可~~),左手的音符後來都是用「丟」的!這樣就失去原曲的靈氣啦。還是Youtube上的影片讚!

散場後的簽名會出現許久不見的長龍,誰叫他帥呢。這兩年的音樂會聽得多,從觀眾席狂奔到3號門的路線也越跑越快,這天跑到前10名,發了狠一口氣請他簽個3張!

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藍色星球 The Blue Planet Live!

514hZvHRcZL__SS400_

周末去聽了一場名為『藍色星球』的音樂會。『藍色星球 the Blue planet』原為英國BBC再2001年所推出的海洋生態紀錄片,拍攝製作歷時5年。更邀請了知名配樂家George Fenton為珍貴的影像譜上音樂。在紀錄片之外,BBC在2006年推出了『藍色星球音樂會 The Blue Planet Live!』展開巡演,由配樂家George Fenton親自指揮管弦樂團,搭配巨幅銀幕影像,將藍色星球的菁華以現場音樂會的形式呈現。今年,George Fenton應邀來台,與台灣的NSO合作,全本『藍色星球音樂會 The Blue Planet Live!』將在台北與高雄上演。

##ReadMore##

Large%20fenton%202對於聽電影配樂的我而言,George Fenton是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他的『絕帶寵妓Dangerous Beauty』是我入門之初接觸的名盤,古典抒情的風格,既浪漫又華麗,身邊的配樂同好一致推崇。『影子大地 Shadowland』舒緩壓抑的樂章曾伴我讀過許多夜晚。『電子情書 You’ve got mail』略帶爵士風情的都會曲風相當悅耳,也是讓我愛不釋手。但是Fenton近年作品量減少,電影配樂界新人輩出,他膾炙人口的作品幾乎都在2000年以前了。他與BBC前後合作的兩部紀錄片『藍色星球 the Blue planet』與『地球脈動 Planet Earth』則是他在千禧年後兩個大規模的作品。這次Fenton來台,喜愛配樂的朋友們早早就買票了。原以為Fenton不像久石讓等配樂家擁有高知名度,想不到音樂會搭配了兩廳院國際藝術節的套票,票房其佳無比!真是讓人振奮!

51EaFj4r5gL 管弦樂團要與影像同步演奏『藍色星球』的各個樂章,就好比演出影像的協奏曲,不過銀幕影像比獨奏家更嚴格,樂團只能百分之百配合影像的速度,這確實是很大的挑戰。整場音樂會大致上樂團與影像都能同步,NSO在有限的練習時間內能夠做到,真的很不簡單!George Fenton為『藍色星球』譜寫的配樂大多以輔助畫面為主,除了少數幾軌如「spinning dolphins」及「blue whales」之外,多數的段落在單獨聆聽時主題性並不十分強烈。而在音樂會上,管弦樂團的引領像是一盞小燈,是隱身畫面之後那看不見的神祕導遊。驚人的海洋奇景與音樂相輔相成,從漆黑的深海世界到活潑的熱帶海灘;從溫馨的動物親子畫面到弱肉強食的血腥獵殺。所有原聲帶中讓人印象薄弱的樂章都瞬間鮮活了起來!前海生館館長方力行教授的旁白解說也頗有點睛之效!

音樂會中也出現了許多原聲帶未曾收錄的片段,在在教人驚喜。Fenton以聖誕歌曲為主題變奏,歌詠著南北兩極與世隔絕的純粹美感;以小號與Flugelhorn煽情的獨奏燃起熱帶海域的謎樣風情(我覺得這很像80年代007電影裡面情報員獵豔的音樂^^,看到Flugelhron真讓我開心哪!) ;類似京劇武場的打擊樂模擬紅蟹逗趣的舉止。音樂會終場神來一筆,法國老歌La Mer悠悠響起,銀幕上繽紛的海底世界搭配著呼籲保護海洋生態的文字,樂曲雖非原創,但Fenton為其編寫的管弦+合唱十分漂亮!動人魅力不減反增啊。

skf229

散場後大家跑去3號門找George Fenton要簽名,大師非常親切地與大家聊天,看得出來他也很滿意這次的演出。閒聊之中,Fenton也表示接下來他與BBC即將著手以同樣的模式推出『地球脈動 Planet Earth』的音樂會。『地球脈動』蒐羅了世界各地的生態奇景,從亞馬遜叢林到喜馬拉雅山無所不包,影像震撼更勝『藍色星球』,我真的非常期待有朝一日Fenton能帶著這個禮物回到台灣。

這是個開心的夜晚,親炙大師風采不說,幾個愛樂好友也相談甚歡。零零星星地,我還有幾點感想:

1. 今晚更堅定我原本的信念:願嘗便天下美食,但絕對不碰魚翅。

2. 環保很重要,有朝一日我想要推動「綠色醫院」計畫,希望我們可以好好反省醫療體系在眾多形式重於意義的規章下,無形中是如何殘害了我們的地球。

3. 音樂會過後2天,8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阿凡達』毫無意外拿下了最佳視覺效果獎,得獎者提醒大家:『我們居住的地球就跟我們在電影中創造出的那顆星一樣美麗!』我覺得這很重要。

4. 欣賞音樂會若此,人生大幸。

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傅聰演奏會

untitled

身為國際級的鋼琴名家,即使已年過七旬,傅聰近幾年來台展技的次數仍不算少,這當然與他是華人有極大的關係。無論原因如何而得此機緣,台灣的聽眾真的是幸運哪!

這是我第一次聽傅聰的演奏會,之前也沒有收藏他的CD。可能是前年聽了鄧泰山的演奏之後,忽然發現蕭邦的音樂內涵裡面有很多屬於東方文化擅長抒發的元素,這才開始對傅聰開始有了好奇。恰好正逢今年是蕭邦的200年冥誕,傅聰應邀來台,在3月1號蕭邦生日當天以全蕭邦的曲目向鋼琴詩人致敬,如此千載難逢的機會豈能錯過呢!雖然早早買了票,但這場音樂會的曲目很晚才公布,功課難以做足,也只能利用有限時間儘量多聽了。

##ReadMore##

1. Polonaise in C sharp minor, op. 26 no. 1

2. Souvenir de Paganini in A major, op. pos th

3. Nocturne in C sharp minor, op. posth

傅聰一如慣例戴著保護手部的半截式手套上台,前三首曲目算是熱身。嚴格來說,大師的狀況並不是那麼好,幾個段落錯音、漏音,難掩老態,快速的上行音階最容易變成陷阱。比較悠靜的段落就能聽出他獨到的詮釋,尤其『帕格尼尼的回憶』與第三首的夜曲在音響上都不複雜,但構築出的氛圍相當迷人。傅聰的演奏十分強調左手的音色,使他指下的蕭邦份有獨特的厚沉。

4. 4 Mazurkas, op. 17

B flat major, no. 1,E minor, no. 2

A flat major, no. 3,A minor, no. 4

傅聰當年在蕭邦鋼琴大賽未能掄元,但摘下象徵極高榮譽的『馬厝卡獎Mazurka Prize』。在節目單上節錄的訪談中,他特別談及這個自己鑽研頗深,且蕭邦創作亦極多的曲類。馬厝卡舞曲難彈,除非能領會其中精神,不然再好的老師教導也是枉然。說實話,我自己也常常覺得自己聽不懂馬厝卡舞曲。傅聰的馬厝卡有許多經過設計的節拍,許多段落已經脫離原始3拍的結構,對原曲不熟悉的我而言,並不容易吸收。

5. Marche Funèbre in C minor, op. posth

整晚的曲目中組曲占了半數,篇幅較短的『葬禮進行曲』則是例外。這是鋼琴詩人17歲的創作。好聽,旋律線清晰,技巧上也比較不具挑戰性。接在馬厝卡舞曲後頭表演,真是雲開見月明。

6. A selection from 6  Études, op. 10

練習曲作品10中節選了4首,以知名度最高的「離別曲」為始,「革命」作收。我覺得今晚的練習曲並不特別出色,而「離別曲」更是趨於樣板化。「革命」雖有激昂的表現(噢~七旬老翁的激昂~~),但比起後半場演譯精彩的曲目,就顯得層次感不足了。

聽到這兒,我略顯失望,但此後的曲目便支支精彩!

7. Barcarolle in F sharp major, op. 60

蕭邦的作品裡,這首『船歌』也許是音響最漂亮的一首!右手是灔瀲的波光,左手則是款擺的小舟,傅聰加重了左手節奏上的角色,讓樂曲在浪漫絕美之下更添了些趣味。到了後段,優美之餘,或輕盈,或華麗,或壯闊,指間自然流洩的千萬風景,教人悠然神往,不由得聞者醉,醉者癡。

或許如他所言,鋼琴是用「摸」的,不是用「彈」的,他的觸鍵也確實與年輕一輩的演奏家不同。其實他彈琴並不「好看」,但閉上雙眼單純聆聽,真的是零瑕疵的琴聲!被空氣裡溫柔流動的琴音包覆著,涼夜如水,舟歌相伴,賞樂最樂也莫過於此!

8. 2 Nocturnes op. 62
B major, no. 1,E major, no. 2

我覺得夜曲是蕭邦作品中最容易入門欣賞的曲類!這兩首夜曲是蕭邦晚期的作品,亦是最後的夜曲創作。第一首有優美如古箏撥弦般的顫音,樂曲的起伏很有戲劇性;第二首的結構並不清晰,有似低吟軟語。我覺得傅聰彈得非常非常好!究竟好在哪裡我也沒能夠分析得很清楚,但是他在樂曲運行時總有屬於他特殊的停頓點,造就了他自己的語法。而他在收放之間雖是成熟從容,亦不會做誇張的強弱對比;然而他可以在重點處的音色(不是音量)做到極濃,聲音的張力就在這濃淡之間暈散開來了。

9. 3 Mazurkas, op. 63
    B major, no. 1,F minor, no. 2,C sharp minor, no. 3

10. Polonaise-Fantasie in A flat major, op. 61

整晚最動人的演出便是此曲!『幻想波蘭舞曲』也是蕭邦晚期的作品,呈意識流漂動的樂曲走勢十分讓人費解。我也曾強迫自己聽個幾十遍才漸漸聽出況味來。傅聰演奏開場上行音階是我聽過版本中最快的,但仍有著極其細膩的音色變化。疏影橫斜,暗香浮動,夢一般的序幕便於此揭開。傅聰的演奏有個特色,他習慣把曲子稍微彈地「鬆」一些,乍聽之下似乎有點七零八落,但在這些刻意留白的縫隙的襯托下,各段落的色彩因此能鋪展開來,織就更大幅的聲音風景。樂曲中本來就有些曖昧不明的段落承接,但這些曖昧在傅聰指下都收攏成理所當然的低迴。這等境界可能真的需要歲月的歷練方能達到。或許就技巧而言他已經無法維持顛峰,但此曲的詮釋真的讓人嘆服!一代大師名不虛傳。

演奏會在全場standing ovation中畫下句點。原本我買票有點抱著「再不聽可能哪天就聽不到」的心態,整晚聽下來真是大為傾倒。老人家能連彈2小時的音樂會,而且越到結尾越是大鳴大放,絲毫不見疲態,這已是不可思議。他指下的蕭邦確實出色且深刻,迥異於年輕一輩演奏家的詮釋。初識大師,這夜的驚喜已非文字能記述了。(會後苦守3號門半小時,終於要到大師簽名~~喔喔喔~~~)

最後,這張照片告訴我們,人人都年輕過啊!

7212 f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