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送行者 おくりびと

            Departures (Page 1)

上星期聽了原聲帶大受感動,原本安排周一休假是要去看安迪沃荷展的,結果一個衝動之下更改行程去看了送行者。

其實沒有對這「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家誤打誤撞進入殯葬業的故事」抱太多期待,就這麼一股衝動腦袋空空地去看了。而電影也沒有太大的包袱,只不過是講個故事罷了。但導演在主觀與客觀間不停轉換的視角實在巧妙,彷彿手持一面小鏡:對人照眾生悲喜,對己照自身哀榮。畫面一如明鏡,是沒有情緒的,然而這鏡中風景承載著人間共通的、私密的感情,卻又十分清晰細膩。

##ReadMore##

以職業為主題的電影總喜歡強調該職業的「偉大」,但『送行者』不同,它呈現出了殯葬業的「美感」。不為成就什麼,也毋須犧牲多少,僅僅虔心莊重地送人走最後一程,就是神聖且優雅,所以孔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份美感來自「尊重」之德,既是尊重往生者,也是尊重家屬,更是尊重自己的工作。

醫生的工作某個層面上也跟禮儀師有共通之處,因為我們都在服務心靈脆弱的人。有時候細心溫柔或敷衍交差之間僅是一念之差,我們就容易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給予他人很大的陰影。電影中禮儀師遭遇的困難在醫院中也不少見,應對之際的人情練達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只要在崗位上一天,這就是我們一輩子的課題。

公司三人平安夜的聚餐是最觸動我的一幕。大快朵頤後的大悟搬出大提琴演奏了Charles Gounod的「Ave Maria」。琴聲悠悠,三人在明亮的小客廳裡,思緒隨著琴音各自飄揚,直抵心裡那包藏好的幽暗角落。孤單,隱身在溫暖之間,而竹籃裡的炸雞還沒吃完呢。在琴弦的顫動背後,是一份連孤獨哀傷都無需再藏匿的歸屬感,悄悄地暈散了。

departures1

澡堂大嬸的故事線是一大重點。原本懼殯葬業如瘟疫的親友們直到澡堂大嬸過世,才了解大悟身為禮儀師的意義與價值,進而諒解、尊敬。這點出了死亡其實一點也不遙遠,而是隨時在我們身邊。雖然平時大家視如大忌隱諱不提,卻不可能將其真正阻隔在生活之外,只有在死亡如此貼近時,才能領悟到原先的畏懼與嫌惡是多麼無謂。就如同親友們妖魔化了禮儀師的工作,我們總會以偏概全地用刻板的言語去定義我們不了解的領域,也許「去人性化」才是人心麻木的慣性吧。

劇中鋪陳多次的father issue,理所當然成了結局的重心。大悟凝視著父親的遺容,終於將童年記憶裡那張模糊的臉想了起來。這應該是全劇最大的哭點吧!我想,大悟其實一直很想原諒他爸爸,只可惜他始終找不到理由放下心底的怨懟。直到扳開父親的手,驚見孩提時期自己送給他的鵝卵石,他終於有了親情的憑據,眼前沉睡的老人才終於熟悉了起來。我雖然也大受感動,但奈何淚腺就是罷工啊,帶了面紙卻用不到的感覺真的很嘔!

 departures2

久石讓的配樂維持他一貫的風格:旋律性極強,有時色彩濃烈甚至凌駕於畫面之上。雖然音樂飽滿的情緒和導演不時刻意留白的手法稍有衝突,但耳朵實在是享受呀!在久石讓量多質精的配樂作品中,『送行者』的音樂並不算什麼突破;但將大提琴獨立出來作為主角的電影配樂畢竟少見,這確實是一次精彩的示範。大提琴本來就很適合表現低迴哀戚,『送行者』的配樂將這特色發揮地淋漓盡致。

導演10年前的作品『秘密』曾經讓我哭到脫水,女主角也是廣末涼子。只不過時光荏苒,經過人生風浪的她已不復當年全才美少女的模樣了。不過看到廣末在本片成熟的表現(雖然不太需要演技啦~)還是很開心。

※這篇感想不知為什麼這麼難寫,好久沒寫出如此雜亂的文章了,懶得修就這樣放著吧!

departures3

1 則留言:

Edmund.Fu 提到...

我也非常喜歡這部片,
對他的作曲者也非常欣賞!
謝謝你的分享,讓我憶起許多觀影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