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

歲月 古典 莫札特

mozart

其實很佩服只聽某種類型音樂的人,他們可以沉浸在某個風格中不會厭煩。可惜我不是那種人,總是流行樂聽久了會感到有張嘴在耳邊絮絮叨叨,於是改放古典樂以隔絕人聲;ㄧ段時間後又覺得格調太高,情緒找不到出口,所以換成電影配樂;最後那些畫面感十足的音符又讓我懷念起流行歌直接了當的表達方式,於是周而復始…

最近我又走到聽覺循環的classic stage,主角是莫札特。

##ReadMore##

莫札特的作品往往是古典鋼琴的入門功課,因為無論和絃或者曲式的架構都很清楚,技巧也不算難。不過一旦跨進古典鋼琴的大門後,大家都想彈蕭邦、李斯特、拉赫曼尼諾夫…誰會回頭看莫札特一眼呢?畢竟彈琴是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尤其少男少女更需要把心情寄託在黑白琴鍵之中。情潮澎湃的浪漫派和陳鬱頓挫的國民樂派自然是比花拳繡腿綁手綁腳的古典樂派吸引人囉!

然而妙就妙在這裡了!彈海頓和莫札特的曲子最不需要感情,任何ㄧ個小神童都可以輕鬆勝任,但若你叫一個幼稚園的天才去彈蕭邦或德布西,應該是怎麼彈怎麼怪。但是啊但是,如果有人從輕快的音階裡彈出了苔痕,從明亮的和絃裡彈出了月色,又或者是聽者自己從中領略出了幾分況味,那就是白水變雞湯的另一番風景了。(我聽到的月光在這裡~~)

其實就是因為他的音樂乍聽之下太好懂了,反而讓我好奇,莫札特本人到底在那些音符底下藏了什麼心情?或者說我不肯相信,像他這樣一個早凋的天才,人生旅程越走越幽暗,怎麼可以留給世人這些快樂的音樂?

小時候背唐詩,其實不能夠想像「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樣朗朗上口的句子乘載著多大的鄉愁。當人間最難以名狀的情緒被用最簡約明朗的形式呈現時,教人又怎堪去探究其中的複雜?在深夜裡一遍又一遍地聽著莫札特,我試著梳理那些我七歲八歲時沒能夠瞧見的絲縷,我必須承認並不是那麼容易。

轉念想想,我們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來聽這些音樂,想要再多聽出些什麼,或許只是在歲月的長河中臨水自照罷了。既然音樂已經流傳下來了,又何必去計較某個幾百年前的古人心裡在想什麼?只是啊莫札特,你用音樂說了這麼多,又彷彿什麼都沒說,教人如何能甘心呢!

1 則留言:

tayuwu 提到...

我不喜歡他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