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12月,23事

這個月來到小兒腫瘤病房,這個地方向來以工作壓力大與護士小姐難相處聞名。是有多難相處呢?其實你也很難找到具體的大奸大惡值得大書特書,只是常常冷不防就會有些工作上的疙瘩會冒出來。這疙瘩不大不小,剛剛好是說出來顯得自己沒雅量,憋住不說又很內傷。而我就是先沒種地選擇忍住,等到忍不住的時候又開始把所有芝麻綠豆的事情都找同事抱怨了,最後搞得自己都已經內傷了,卻還是保不住那一點點的風度。

結果,向來和護士相處融洽的我竟成了R1中在腫瘤科病房怨言最多的一個。仔細想想,其實並非我最沒耐性或者最沒風度,只是我看到太多不合理之後真是不吐不快(即使都是小事情)。而真正讓我難受的是,我生氣的時候,也會很討厭那樣暴躁的自己。所以呀!工作EQ真的好重要~~不然真的是自己給自己找罪受!

病房裡頭的小朋友幾乎都是10歲以下的小朋友,大多數還不足學齡,就已經習慣了以醫院為家的生活。除了打針和發燒的時候外,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玩。護理站總是可以看到一群頭髮掉光的小朋友,瘋到快把天花板掀掉。因為年紀實在太小了,他們長大以後往往都不記得當初化療的辛苦,只有爸媽在憶當年時忍不住會掉眼淚….前提是他們要活著長大。另一群孩子,他們後來沒有能夠走出醫院,他們病榻上的容顏,成為我們住院醫師腦海中共同的畫面。

這篇文章寫得斷斷續續,因為寫到一半我被小朋友找去玩了。有時候工作就這樣被各種情緒錯雜著:很可愛,很難纏,downhill很快,order很複雜,電腦速度很慢,準時下班很開心….於是我在這個當下,難得允許腦袋放空的片刻,竟感到茫然了….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To grow my ear back

11月在雲林分院工作,我開始體內瘋狂地製造IgE!可能是宿舍過敏原太多,也可能是天氣變化太過詭譎,不過追根究柢恐怕還是因為我對主任太過敏感所致。手、腳、身體都冒出了紅疹,而且奇癢無比。更有甚者,我的左耳開始脫皮。起先是耳垂有點輕微的皮屑,時常手賤會忍不住去摸,既然摸了就會忍不住把半脫落的皮給剝下來,新的皮又翻出來,於是又手賤….無限迴圈!

以前耳朵也曾經有過類似的毛病,越演越烈的結果,脫皮會變成結疤。終於有一天理智會戰勝劣根性,只要忍住幾天不去碰它,最後耳朵終究會恢復成原本的模樣。只可惜今年體內IgE特別旺盛,手也特別賤。左耳的lesion在2星期後蔓延到整個耳垂都發紅發脹,整層epidermis都受損剝落。嬌豔欲滴的耳垂不時流淌著淡黃色的tissue fluid,像鐘乳岩洞的水珠一樣掛在那邊。不幸順著耳際滑落的tissue fluid刺激了頸部的皮膚,也開始冒出疹子…

雖然病灶不痛也不癢,病情演變到這個地步已經嚴重影響到外觀,也有可能影響我在病人/家屬面前的專業形象了。同時也影響到我的工作!因為不能再讓耳垂根部受到物理性刺激,我只好捨棄方便的鬆緊帶口罩,屈就綁帶式口罩。每次接完手機,螢幕上面都濕濕的。自己的手機也就算了,接護理站的電話也會把話筒弄髒,這就太尷尬了!

上禮拜一我趁著值班的空檔,掛了皮膚科的夜診,被醫師取笑我手太賤!類固醇擦一擦,現在耳朵幾乎回復原本樣貌囉~~只是身上的疹子還在奮鬥中!希望回到台北可以快點好~~~還是說hema病房可以把這些疹子嚇跑就更好了~~

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DNR

上禮拜我談出了醫師生涯的第一份DNR。

##ReadMore##

病人是個小嬰兒,昏迷指數3分(嚴格來說是2分+插管)在床上躺了10天,血壓與心跳一天一天慢慢掉。明明知道小朋友沒希望,又很害怕哪天真正急救時小朋友還要承受壓胸的痛苦,其實整個醫護團隊想要這份DNR已經很多天了,但就是沒有談成。某天早上我花了一個小時和家長會談,終於讓他們在同意書上簽字了。

那是很矛盾的感覺,心裡明知道是在幫他免於受苦,但這份同意書其實就是要在某個時間點放棄繼續救他。似乎應該為這份好不容易談成的DNR高興,但當你親眼看著一對父母在你的勸說之下簽字放手,那個情境也實在不適合高興。

於是就這樣了,DNR同意書夾進病歷,心中的大石卸下,但病人繼續躺在床上,順著呼吸器催動著每一次胸口的起伏,複雜的感受在我心中糾結。或許往後的日子裡我會談更多的DNR,但我想把第一次記錄下來…

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龍貓醫生

aa45c38b499d1205c8fc7a9d

這幾個月來習慣在醫師服上別一個小玩偶,一方面妝點冷冰冰的白袍,一方面也可以攏絡小朋友。通常醫師服上的玩偶是這樣子用的,一手抓著玩偶在小朋友面前晃個兩下,一邊用可愛的聲音問他:『這是什麼呀~~』,如果小朋友面露笑容伸手去抓布偶,另一隻手馬上就拎著聽診器往他的胸口貼上去囉!

這些日子以來陸陸續續上場的人物包括了崖上的波妞,超人特攻隊巴小傑、奶油獅、Mister Happy,其中以波妞最受歡迎,沒有小朋友不認識,在護士間也是人氣最旺。這個月來雲林之前臨時決定把波妞留在台北,改帶一隻龍貓隨身,看看我童年時最紅的卡通人物是不是還跟當年一樣家喻戶曉。第一個值班夜晚,龍貓正式登場,面對一個4歲的小妹妹和她陪在一旁的姊姊。

『這是什麼呀~~』然後就聽到姊姊非常得意地說:『我知道!是貓頭鷹~~~』

##ReadMore##

我看著胸口的龍貓:圓睜的眼睛,灰撲撲的身體與白色肚皮上的褐色花紋,確實是有點像貓頭鷹!怎麼我們小時候都沒有聯想到呢?當下我也懶得糾正她,只見他媽媽在旁邊聽到這個怪答案也是笑得很尷尬,我看她媽小時候應該也經歷過龍貓炫風吧。

totoro

這些天我偶爾會思考龍貓在我們童年時的意義。就是這隻圓滾滾的巨大生物讓台灣的小朋友全面陷入宮崎駿的狂熱,近20年來越演越烈。在認識龍貓之前,卡通人物多半活潑而且聒噪,只有牠反其道而行,孤僻沉默還有點莫名奇妙。我記得小時候大家會形容龍貓的個性很『善良』?拜託~~這大塊頭一句話都不說誰知道牠心裡在想什麼。一整個家族從大隻到小隻,灰的藍的白的,全都鬼鬼祟祟,撐著個樹葉在森林裡走來走去…就這樣子輕易地擄獲了小朋友的心。現在海綿寶寶要絞盡腦汁耍這麼多心機才走紅,相較之下龍貓的成功真的是不費吹灰之力。

龍貓電影的細節我也記不太清楚,但我記得小時候看到結局時還有點搞不清楚龍貓到底是幹什麼的,只覺得好可愛呀!我也想碰到龍貓!也許這個神祕的大傢伙喚醒了我們對於單純的嚮往。小孩子可以跟石頭做朋友、跟蚯蚓做朋友,所以當然也可以跟森林裡面忽然現身的大龍貓做朋友;而大人雖然已經沒辦法勉強自己跟這些東西做朋友,但我們依稀還記得以前做這些怪事的時候是多麼的快樂。所以當看見小妹妹一頭栽到龍貓的肚子上,或者兩姊妹與龍貓坐在月光下卻沒有壓斷樹枝時,恐怕再怎麼事故的人都會嚮往這無厘頭的單純,於是…默默地感動了!(忽然發現我可能以前看龍貓電影時就已經很事故了,好早熟…)

totoro1
現在摸摸身上的龍貓布偶,感覺很心安。牠不是什麼超級英雄或打擊犯罪的正義使者,他只是一隻什麼都不說就讓人覺得牠很善良的神奇生物。牠跟所有傳說中神出鬼沒的生物不同,從沒有人認為牠真正存在,但牠的形象卻非常真實,真實到讓人忘了牠只是卡通人物。也許當我們偷偷地相信龍貓,緊握著這一絲絲明知不存在的魔幻時,就能夠從片刻思緒的遁逃---哪怕只是片刻---得到幫助我們面對現實的安全感!

2009年10月31日 星期六

車廂中的色彩

上班以來,頻繁使用台北市大眾運輸,看見了求學時代從不曾見到的景色。

##ReadMore##

每天上下班通車單程都要花四十多分鐘,上班時間和石牌那家醫院比起來算晚了,但還是要六點多出門。噢~~如果大一大二時的我知道自己將來每天都會這麼早起,應該會不想畢業吧!在這樣的時間走進公車或捷運車廂,遇不到還在夢鄉的大學生,遇不到被爸媽捧在手心接送上學的小捧油,也遇不到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以人海戰術攻陷公車與捷運的,永遠是青春無敵的高中生呀!

每天在這些大眾交通工具上看見這些面孔,當然總會『好年輕啊!』『好純真哪!』『也太甜蜜了吧~~』等等的感嘆,而這些多到恐怖的小朋友還真的有本事讓我每天都湧出這些感嘆哪。建中學生在中正紀念堂下車,當中不乏圓圓胖胖,嘴邊毛超長還是死不肯刮鬍子的傢伙,也有小小年紀就玉樹臨風的少年兄。那套制服難看也不是新聞了,但每天看著,居然也領會了那駱駝裝帶來的是怎樣的一分認同與驕傲。北一女的小妹妹在台大醫院站下車,有些強者還有辦法在搖來晃去的車廂中背誦英文單字。可能是搭捷運的同校生較少,可愛的小綠綠們鮮少嘻笑打鬧,大部分都繃著一張臉。金甌女中的美眉就不同了,我永遠搞不清楚她們學校到底在哪一站,因為任何一站都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紅色背心,帶著中學女生才有的,直率又甜美的笑容。成功高中的學生會在台北車站附近下車,白衣黑褲實在沒什麼特色,臉上神色大多侷促,不像建中學生光是站在路邊就是一副天地是我家的樣子。附中和中山女高的學生上學路線不會被我遇到,就真的很少見了。

制服文化真的是台灣很大的一個特色,所以大學生才會如此熱中舉辦制服日。我自己也相當以母校粉紅色的制服襯衫為傲。但是從小騎腳踏車上學的我,從不曾這樣在一路上看見各個學校的各色制服(我現在完全不記得新竹女中的制服長什麼樣子耶?)。那種一目了然的區分與識別,用顏色來區分歸屬的規則從小就開始了,想來也挺教人心驚!小小的車廂裡,各種顏色就這樣撞在一起,摩肩擦踵。在得失心最重的少年時光,在升學主義掛帥的風氣下,大家身上的衣服清楚地標示出自己的族群。想來,這樣的區分真是粗魯且野蠻。

我想,或許掙脫標籤的慾望,也就是在這樣的空間下悄悄萌發的。

(以上關於各校學生與制服的文字純屬我自己片面的感想,如果有冒犯到誰的母校請見諒~~)

2009年10月19日 星期一

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

633833424344535132 sarajevo1

波士尼亞在1992年三月經過公投後宣布脫離南斯拉夫聯邦獨立,獨立當時約430萬人口,民族的組成為33%的塞爾維亞人,另外有17%的克羅埃西亞人及44%的波士尼亞人。佔近半數人口的波士尼亞人信奉回教,塞爾維亞族裔信奉東正教派並且反對獨立,遂於同年4月發動戰爭。塞爾維亞軍隊很快就佔領了6成的國土,並包圍首都塞拉耶佛,是為著名的『塞拉耶佛圍城 Siege of Sarajevo』。整個圍城歷時3年10個月,直到1996年2月29日才正式結束。這是近代戰爭史上歷時最久的一次圍城事件。

圍城戰役期間,一次迫擊砲攻擊打中了在塞拉耶佛街上排隊買麵包的群眾,大提琴家Vedran Smailovic接下來連續22天在事件發生地點演奏,悼念22位因為那場攻擊而身亡的市民。這個真實事件啟發了作者Steven Galloway,進而寫下了這本書。

##ReadMore##

雖然以『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為名,但大提琴家出場的時間並不多。作者藉著這連續22天演奏的事件,以非常細膩的筆觸書寫了三個小市民在戰爭中的心情軌跡:一個奉命保護大提琴家的女狙擊手,一個需要徒步一整日為家人取回乾淨日用水的男子,一個將妻女送出國後寄住在妹妹家的麵包師傅。這三個人的生活毫無關聯,但是三人面對戰火時卻感染著同一份愁緒。那是一種對現況難以置信的困惑,對眼前不公不義無可奈何的憤怒,還有不願意被擊倒的堅持。物資缺乏,缺水缺電;走過每個十字路口都要擔心會被狙擊手射殺;都市的公共設施赤裸裸地展示著砲火攻擊後的殘敗。在這不知何日方休的煉獄之中,只有忘卻何謂「正常」,才能面對這不斷上演的邪惡與瘋狂。

書中最感動我的是作者強調了「為自己作主」的珍貴。女狙擊手奉命保護大提琴家,也就是要在大提琴家被射殺之前,先找到並殺死那位敵軍派來的殺手。當她鎖定目標之時,發現這個殺手也在仔細聆聽著大提琴演奏,她意識到自己一點都不想殺這個人,但她終究開了槍。之後她被指定要射殺一民手無寸鐵的路人,只因為這個路人屬於敵軍,她拒絕了。即使這是一場兩軍對峙,你死我活的戰役,不代表我必須恨敵方的每一個人。更重要的,我不要聽從任何人的指示告訴我應該去恨誰和應該去愛誰。理性的思考下,這是一場保衛自己家園的戰爭;但在盲目的仇恨下,這就是一場毀滅對方的戰爭。即使會以叛徒之名被逮捕,女狙擊手仍然決定保留自己做主的權利。

麵包師傅親眼見到過馬路的男子被轟掉半顆頭,橫屍路中央,沒有人敢去動那具屍體。他為了過這個馬路,已經躊躇徘徊了好幾個小時,幾度要過了都因為狙擊手的槍響而又躲了回來。最後他看見對街大樓的窗口前有一個攝影記者正把鏡頭對準了路口要拍攝錄人被槍擊的照片,大大的鏡頭好像等著看一場笑話一樣。他忽然決定衝到馬路中央把那具男屍抬回來,因為塞拉耶佛是他從小生長的城市,這個城市裡的人絕對不會看到有人橫屍街頭還無動於衷,即使是戰爭也不能改變這一點。眼前的街景就算殘破,眼前的情況就算危急,他決定當自己的主人,要當一個高貴的塞拉耶佛市民,拒絕讓這場戰爭改變自己的原則。

『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呈現的故事是非常片段,非常枝節的。三條故事線自始至終沒有匯集在一起。它給我的感受也是片面的,可是非常震撼。波士尼亞內戰似乎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國小時常常在電視新聞看到,那時當然是看不懂新聞在報什麼。然而十多年來更多的戰爭與恐怖攻擊佔領了新聞版面,這場浩劫已經被21世紀的人們所遺忘,我們就如同遺忘明星誹聞一般遺忘了這段歷史。長達3年10個月的戰爭縮小成網路上的一筆資料,就好像大提琴家悼念的那些受害者,只剩下罹難名單中的一個名字而已。但這段歷史真正存在過,它狂爆地撕扯出人類最黑暗的暴行與最高貴的情操。翻閱這本書,忽然覺得這些小人物的小故事可以發生在古往今來的任何一場戰事之中,因為戰爭的本質其實未曾改變過。想到這,不由得感到荒涼,而這荒涼已不知該換得幾日的琴聲悼念?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咖啡早晨

Roasted_coffee_beans

時序入秋,我為自己煮了今年第一杯熱咖啡。

幾個月前,我決定試著自己煮咖啡。經過兩年的見習&實習生活,我相當清楚地了解到醫生的生活是如何地與咖啡緊密相連,也深切體認到少了咖啡的早上可以致人陷入怎樣的昏沉。實習醫師尚且如此,住院醫師更是不能倖免。或許這是一種制約行為,我們需要咖啡提醒自己該打起精神工作了;也可以說,一杯咖啡之後,我們再也不能拿『我還沒喝咖啡』當作萎靡的藉口,無可開脫地必須振作起來!

##ReadMore##

便利商店架上有琳瑯滿目的咖啡可供選擇,有難喝到爆的鋁罐伯朗,好一點但還是難喝的左岸,讓人減輕罪惡感的低糖咖啡歐蕾,也有喝起來像是液態塑膠的極品純黑咖啡~~喝了全無罪惡感,但我寧可選擇罪惡感;當然也可以在結帳櫃檯要一杯現沖咖啡,順便欣賞漂亮的桂綸鎂。如果想得開,可以大大方方地買一杯即使打過醫院員工折扣還是很貴的星巴克,不過斥資喝星巴克通常是為了犒賞自己或者為了發洩情緒。

既然喝咖啡將成為常態,那我想要喝自己煮的!原本毫無基礎知識的我,決定從零開始培養『煮咖啡』這個興趣!熟讀了某本入門書籍之後,我在某天把所有的消費券都花掉,帶回一台磨豆機、一只摩卡壺、一個奶泡壺,還有一包烘培過的義大利咖啡豆(當然光靠消費券是不夠的~~)。

我覺得摩卡壺的煮法最適合上班族,方便、好清洗、不需要濾紙,而且煮出來的咖啡與咖啡渣完全分離。早上起床先花30秒鐘把豆子磨出來,壺具set好放上電磁爐,就直接丟在一旁去刷牙洗臉,反正摩卡壺自己會出聲告訴你咖啡煮好了,一切就跟燒開水一樣簡單。

但是,要煮一杯好喝的咖啡就不是像燒開水這麼簡單了。尤其夏天都喝冰咖啡,煮出來的咖啡要加冰牛奶調和溫度,但若不是espresso機器煮出的濃縮咖啡,加上冰牛奶之後味道就太淡了。因為常常拿捏不好牛奶與咖啡的比例,有許多個早晨,我滿心喜悅地喝下第一口咖啡時卻被自己口中恍如洗杯水的液體給嚇到。

時序入秋,我為自己煮了今年第一杯熱咖啡。我用的是新購入的香濃咖啡豆,用奶泡壺打了漂亮的奶泡澆入杯中~~該死!這杯咖啡看起來真是職業級的!雖然我也知道煮好的咖啡一定要搶在黃金時間喝完,但在家把咖啡喝掉就失去以咖啡為工作打氣的感覺了。好不容易走進醫師會議室,喝下第一口,啊哈!嘗起來也是職業級的喔!

等到我真的煮出心得之後,肯定要砸錢買一台espresso咖啡機,然後也要買一台Syphon壺,純粹擺著好看用!不過這些都是以後的事情囉~~

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Youth without youth, 21世紀的莊周夢蝶

已經一整年沒有去過長春戲院了,上次應該是去看『小提琴革命曲』吧!趁著在外院值班隔天可以中午下班的福利,最近選了幾部電影,想好好利用這些時間。頂著大風大雨,我去看了這部『Youth without youth 第三朵玫瑰』。

youth-without-youth 

##ReadMore##

這是『教父』導演Francis Ford Coppola睽違多年的新作,據說故事靈感來自莊子。去年推出後評價兩極,我自己也覺得故事太紛雜,手法也太刻意。但本著其以『莊周夢蝶』為基礎的梗概,電影卻有著相當耐人尋味的開頭與結尾。

70歲的男主角在一場意外之後回復了30多歲的樣貌。儘管此後歷經人世滄桑,容貌卻不再變老。幾十年後他足跡遍佈世界,遇見所愛卻又被迫分離。最後他重回自己的故鄉,造訪當年熟悉的咖啡館。他坐在熟悉的座位上,忽然間當年的好友們又回到了眼前,鏡中的自己又變回白髮蒼蒼。他不禁疑惑了,眼前的一切如舊,是自己在作夢?抑或過去的幾十年才是黃粱一夢,現在終於醒了?

如真似幻的一個提問,讓整整兩小時的故事瞬間化為一片巨大的虛無。此夢彼夢,在時間空間的反覆辯證下鏡射出無限的可能。大部分這類以夢境為解釋的結局總會讓我想翻桌,而這部『第三朵玫瑰』恰好相反,中間有很多情節讓我想翻桌,反而是結局的悠遠感拯救了一切。這兩天我反覆回味著這個結局,這個莊周夢蝶的機關本來就是個無限迴圈,但卻越想越有意思。

我對Francis Ford Coppola以前的作品不熟,但肯定不是相同的風格。『教父』的影迷看到這片應該會傻眼吧!平心而論整部片子有許多賣弄與生硬的部分惹人詬病,但我慶幸自己能夠欣賞到它獨特的美感。

2009年9月29日 星期二

小大夫三言兩語

現在醫院不流行喊『大夫』,只喊『醫師』,『小大夫』的稱謂只能留存於回憶了。

※     ※     ※      ※

上班三個月結束,把12樓兩個病房走完,再加上新生兒病房,general pediatric的部分基本上都繞過一圈了。除了很僥倖地躲過了被視為一大考驗的sexual precocity之外(說僥倖是因為VS太電了~),也很僥倖得沒有調到血糖之外,其他GP的case大概都有碰到了吧~~三個月下來進步最大的可能不是knowkedge,而是on IV的技術!目前的障礙大概是一歲半到三歲的小朋友,肉長多了蛇燈照不過去,血管偏偏還沒有變粗,而且力氣超大,怎麼都抓不住啊~~

※     ※     ※      ※

以前intern和clerk的時候在醫院總會有很多感觸或感動,有些來自工作,有些來自病人,有些來自學長姊或同事,大家下了班總是很勤勞地在網路空間記下自己的心情。在變成R之後,反而少了這樣的動機了。倒也不是麻木或者懶散了,說忙到沒有時間也是假的,而是當手上的病人變成責任時,他們每天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自己待完成的任務。一旦有了這樣的改變,就不太可能用以前那種角度來看醫院裡的一切了。而且,當了住院醫師之後更覺得自己應該為病人保護隱私,一些好感人或好好笑的事情同事間私底下聊聊就夠了,行諸於文似乎太奇怪。

※     ※     ※     ※

同學們不想走兒科裡由大概有兩大類,第一是討厭小孩子,第二是覺得小兒科的家長太難纏。第一個是無解,不喜歡也不能強求。但是小兒科的家長大部分都算好相處啦!有時候真的被某幾床的家屬弄得很煩了,只好安慰自己他們都是關心小孩子才會這麼ooxx,這樣的家長再怎麼樣也比某些永遠不出現的爸媽好個千萬倍!

※     ※     ※     ※

回顧一下,第一個月非常挫折而且壓力極大,第二個月剛開始因為對neonatology routine不熟所以也頗吃力,但第三個月十分開心如意,每天都可以在中午前完成大部分的工作,終於不會每分每秒都被待辦事項追著跑了。相信經過三個月的成長之後,我已經準備好將來要接受兒癌病房的挑戰了!

R1,keep walking!

2009年9月20日 星期日

日光狂熱

Print

早就耳聞蘇打綠的live演出魔力十足,今天終於得見,果真是名不虛傳!

音樂是一種情緒,群眾鼓動是一種情緒,現場震撼是一種情緒,欲罷不能是一種情緒。總之,在那麼多瞬間情緒堆疊下呈現出的一個晚上,實在很難用那種點名的方式一首一首照著曲目回憶來寫文章。所以還是短暫地寫一些片段好了。

第一個是完全對青峰的歌喉懾服。個人覺得吳青峰跟梁靜茹是同一種歌手,就是你很容易聽到他們歌聲中的缺點(比如說鼻音太重,或說有一點像鴨子?),而一旦跨過那第一層的障礙之後,就會驚詫於歌聲的力量是如此之大。雖然力量往往是藉由高音來爆發,但這個力量跟是不是能夠飆很高的音沒有絕對的關係,要不然我自己也可以唱很高啊~~重點在於意念與歌聲之間完全的傳達,還有在演唱時幾乎是「獻祭」一般的虔誠與專注。到了這個境界,那稍嫌陰柔的歌聲與詮釋就完全成立了,因為那是毫不顧忌與修飾,最誠實的表達。能夠現場見證歌者掏心掏肺的投入演唱,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或許外界容易把注意力放在他異於常人的音域或者模糊的性別界定上,但他確實是屬於那種非常非常有天份的音樂人與歌者。

第二是相當enjoy整晚的表演,當演出者對這個舞台感到自在時,身為觀眾的我也非常地開心!最多梗的段落就是第二部份的主持秀了,真是又賤又好笑,整個場子到了第二個小時才算真正玩開了。雖然有點像大學社團晚會的那種自嗨風格,但那又如何呢?只要能讓一萬個人high起來就好了,就算走工地秀路線又怎樣啦哈哈~~忽然好奇鴻海尾牙幾千人一起看全民大悶鍋是不是也是這種感覺?

第三是爽!演唱會我也看過不少,從小時候的Whitney Houston、王菲,到後來的許多場,從來沒有一次演唱會是讓我聽到「所有我想要聽到的歌」!但是今晚真是爽到了。招牌的小情歌、小宇宙、無與倫比的美麗,頻率,上張專輯很好聽的各站停靠、交響夢,新專輯中最喜歡的彼得與狼、狂熱、他夏了夏天、近未來,還有為其他歌手創作的藍眼睛、帶我走(這是最想聽到的兩首,而且唱得大概比張韶涵和楊丞琳好個兩萬倍吧)、掉了。想聽到的歌全都中了!當青峰問:「歌都唱完了,還想聽什麼?」的時候我還真的講不出來。可能那些死忠歌迷口袋裡還有一大串歌單想聽吧,我這種插花的觀眾已經非常滿足囉!何況還有不知羞恥的含淚跳恰恰耶,都唱到這樣了還有什麼好要求的咧!

untitled

今晚算是無心插柳,原本只是朋友一個隨口的邀約,想不到換來如此過癮的夜晚!等到秋冬專輯出完可能還有演唱會吧,到時後應該還會想去聽!回頭數數手邊收藏的CD,其實只有『無與倫比的美麗』、『春 日光』和『夏 狂熱』三張,改天應該去收收那張live專輯還有『小宇宙』的…就放在我那串長長的待買清單裏頭吧!

2009年9月6日 星期日

Whitney Houston, A voice for you

whitney

我的女神Whitney Houston終於在八月底發行了新專輯『I look to you』。實體專輯上市前一週就有完整檔案在網路上流出。身為苦等新歌7年的忠實歌迷,雖然不在乎再多等幾天,終究還是抵擋不住新歌的誘惑,整張專輯已在我的iPod強力播放10天啦!

大約是從1994年開始喜歡惠妮,迄今已是15個年頭。這些年來親眼見證了她事業的高峰與谷底、從天籟到破嗓、從萬人擁戴的歌后到聲名狼藉的毒蟲;欣賞了當年台灣的萬人演唱會;目睹後起之秀Celine Dion、Toni Braxton、Beyonce、Christina Aguilera等人的興起;更是目睹與惠妮纏鬥十多年來Mariah Carey的起起伏伏。終於,曾經迷失的女神醒過來了,她離婚、戒毒、搬家,現在…她出了新專輯。

這個世界,尤其是美國娛樂界所主導的世界裡,「東山再起」一直是大家熱愛的戲碼。大家喜歡看狗仔偷拍玉女明星在夜店失態,另一面也喜愛看到殞落的巨星再次閃耀。惠妮的Big comeback在最近2個月來掀起很大的討論,大半是期待與好評,因為惠妮的再出發正好符合了他們的要求:她曾經爬得夠高,也摔得夠慘!但對於惠妮而言,僅僅是容光煥發地在鎂光燈下微笑並不算Comeback。她曾經在流行音樂掀起革命性的影響,她的comeback肯定要來自音樂!

##ReadMore##

whitney 1

新專輯,標題曲「I look to you」是勵志的福音歌,「Like I never left」、「I didn’t know my own strength」、「Salute」等歌曲也坦承地面對了過往的時光,雖然整張專輯是現代感十足的R&B風格,但歌詞都與惠妮近年的生活體悟息息相關。不復當年的高亢嗓音,新歌多半讓惠妮在安全的中低音域停留。但唱不上去不代表她與生俱來的天賦消失了,她對於旋律與和絃驚人的敏感度依舊,她獨特的節奏感與直覺般的即興靈光也還在,歷經多年風雨的中年惠妮賦予了新歌更成熟的層次。

身為翻唱女王的她這次也依慣例翻唱了經典歌曲,可是她膽敢重唱當年她曾在海軍基地演唱會中完美詮釋的「A song for you」,真得讓人驚呼她老娘不要命了,等到新版本的「A song for you」流出後才知女神這次又辦到啦!

這張新專輯在Amazon與歐美各國iTunes下載榜都拿下冠軍,據傳也已經確定會空降Billboard專輯榜第一名,算是她個人專輯睽違22年的冠軍寶座。聽到這些捷報當然很開心囉!但是排行榜名次已經不是重點,重點是她回來了,而且帶著一張絕對好聽,絕對不過時的新專輯回來了。A voice for you,a voice of the generation and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is finally back!She is back like she never left.

100241-whitney_houston_617_409

2009年8月26日 星期三

Keep Walking~

住院醫師生涯的第二個月已經到了尾聲,不同於上個月幾乎是每天在數日子地期盼月底,這個月雖然工作上未必輕鬆,心情上卻踏實許多。當然自己還是有很多地方不足,有時候也痛恨自己不夠積極,回家讀書也不夠用功,但還是很開心自己越來越適應一個住院醫師該有的temple了。

這個月負責每天morning meeting 的場地工作,也要幫忙放powerponit。這個工作逼得我每次meeting都要準時到,而且要專心聽每個presentation。比起上個月總是遲到個20分鐘,然後再會議室後方陷入昏迷,這個月的大meeting真是讓我收穫多多。科裡值得拿出來討論的病例真的很多,有時候即使未必對當天的topic有興趣,單純聽聽每個同事的English speaking也是一種學習。而我最喜歡我們科的特點就是『融洽』!雖然每天morning meeting都是以嚴肅且正式的模式展開,但到尾聲總是會以哄堂大笑收場,所以大家離開會議室回病房開始工作時,總是滿臉笑容。

第二個月結束,很快就會是第三個月、第四個月…漸漸自己就不是菜鳥了,真希望一切就這樣順順地下去唷!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末日小鎮 The last town on earth

478-1 d7f56efd

這本小說買回來已經一年多卻一直沒有翻開,每每想要開始讀了卻又一陣倒胃口地闔上書頁,追根究底其實是因為當時我身為實習醫生/醫官的身分,看這種以「瘟疫」為主題的小說實在有點像看課本的感覺!於是其他晚買的書一直插隊,就這樣蹉跎至今。

這是一則以20世紀初西班牙流感為主題的故事。這場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數之多甚至超越了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陣亡的人數。而作者在序言講到自己從來不曾聽說過這場瘟疫,甚至翻遍海明威、費茲傑羅等文學大師的作品,也不曾有人為之留下紀錄。不過文學家不提,醫學界可記得清楚了。這場將近100年前的流感至今仍在我們的教科書與課堂中重複提起,引起那次流感的病毒分類在今年又變得熾手可熱,叫作H1N1!(不過這不代表是同一株病毒啦~)

##ReadMore##

免不了會與卡謬的『瘟疫』做比較,畢竟這是類型小說中的典範。21世紀小說家的視角不同於20世紀的大師,即便故事的格局並不大,僅僅侷限在一個封閉的小鎮,全鎮生活都倚賴一家伐木工廠,他們可以用比較細膩的筆觸來描繪單一角色的內心轉折。回憶起多年前讀『瘟疫』的經驗,似乎對於人心惶惶之下的微妙轉變並無太多著墨,而是把重點放在營造整個大環境的whole picture。當然也不能說卡謬寫人寫得不深刻,只是時代不同了,現在的作家習慣於將自己想表達的清清楚楚攤在紙上罷了。

書中花了不少篇幅討論著疫情不斷惡化的同時,尚未受波及的小鎮應不應該封鎮以求自保。在資訊與交通還不甚發達的當時這或許是個議題,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流行病學的理論也很完整,所有的隔離與檢疫的規定已經是標準程序。今天已經不會有人去討論海關檢疫與居家隔離是不是違反道德,但在那個連病菌理論都還未被廣泛接受的年代,小鎮居民只能在百般疑惑中做出抉擇,然後陷入更深的困窘與罪惡感之中。不過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不變的是只要有防堵,就會有漏洞!所以西班牙流感還是闖入了共合鎮,H1N1新型流感也入侵了台灣。而同樣不變的還有隨著疫情的蔓延,人與人之間的猜忌與閒言閒語也如病毒般地無孔不入了。

雖然現在每天新聞都是88水災的報導,但在災情不嚴重的台北,H1N1還是很被關切的。由於還是持續有確診案例,焦慮的民眾越來越多,最近科裡設立了H1N1特診,據說特診中每個病人會看超過40分鐘,大部分時間是用來衛教與解除來診(不是確診喔~)病人與家屬的擔憂。我看『末日小鎮』時腦中也不禁浮現過去一個半月來與H1N1病人相處的經驗,深深體會以訛傳訛是多麼的可怕。更有甚者,是無知造成的恐慌最可怕!就如同瘟疫對身體的傷害,纖維化的肺組織難以復原,經過猜忌與相互攻訐後的人際關係也是難再修補。瘟疫會過去,但是傷害難平,逝者難追,我們永遠無法對這些事情產生抗體。

『末日小鎮』結局讓我低迴許久,村民聽說是某些人偷溜到鎮外而帶來了瘟疫,怒氣沖沖想去教訓這些罪人,卻發現他們早就嚥了氣。沒有懲罰,也沒有復仇,唯一擺在眼前的,只有仍然需要走下去的人生而已。

末日之後,還有更多未知的日子,一切撕碎後再拼湊,生活還是可以過。最後我們學會振作,學會遺忘,直到這個風暴到了100年後成為教科書中的紀錄,人類挺身繼續面對下一次瘟疫,下一次戰爭。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在海綿城市.步行

兩年前第一本讀的張惠菁是『你不相信的事』,立即震懾於她優緩文字之間幾乎是光芒萬丈的文采與精采的思辯。自那時起我便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找著她的處女作『流浪在海綿城市』,想親見才女初試啼聲的記錄。奈何一本1998年出版的散文集一旦絕版起來還真的是徹底人間蒸發,連影子也不剩個渣。此後便難以忘懷地,每每捧起她之後的作品,總忍不住想像那本無緣一睹的逸品該是什麼面貌呢?

因緣際會,我最近買到了張惠菁去年底出的散文集『步行書』,又幾乎在同一個禮拜,我發現絕版多年的『流浪在海綿城市』再版了。所以我接連拜讀了她最新與最舊的作品。因為剛回醫院工作超級忙碌與惶恐的關係,這兩本幾乎都在公車上與睡前翻完的散文集也成為我近2個月來唯二的閒書。

##ReadMore##

兩相比較,果然這10年日子沒有白過,飯也沒白吃。『步行書』大勝『流浪在海綿城市』!

%E6%AD%A5%E8%A1%8C%E6%9B%B8%E6%AD%A3%E9%9D%A2『步行書』的頭幾篇生活瑣事的文章很沒重點,在書店試讀的我差點罷買。所幸後面關於歷史、閱讀與電影的文章真是驚喜連篇,詞藻平實但思緒來回跳躍揮灑自如,成熟更勝前作。『遣唐使』一篇從客死異鄉的日本遣唐使與歐陽修的詞作延伸出一場分離之中「放逐者」與「守候者」的兩般心情;而同一個主題到了『駙馬爺山水』與『身不繫』兩篇,談到因烏台詩案受害的駙馬爺與蘇東坡,又是另一幅景況。『三叩門』、『顏色』與『大河』則寫到了民國初年的人物與故事:沈從文、合肥四姊妹、康有為之女康同璧。三篇連在一起看,更是驚嘆張惠菁真是有辦法讀出屬於自己的滋味。而最令人驚喜的莫過於『斷背山』那篇,下筆之時作者只讀過小說,電影已經頻頻獲獎但仍未正式上映。她沒有受到電影畫面的干擾,單憑文字感受到關於Ennis與Jack的孤立無援與無所適從,「面對著那個他們毫不知悉,也從未脫口說出是愛的東西,如此,遂成就了一偉大的愛情」。

image 『流浪在海綿城市』寫就於作者留學愛丁堡的時期,題材除了留學生活,也包含了台灣的社會觀察,當然也有讀書心得。神奇的是,這本散文集還特地搭配了那種週刊風格的插畫。說實話我已經忘記90年代的插畫是怎樣風格了,但翻閱這本書時還是會有種置身舊式理容院讀雜誌的感覺。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那個一切都尚未定型的張惠菁。彼時未及而立之年的張惠菁還有點憤世嫉俗的脾氣,字裡行間有著一種剛看透社會荒謬的嘲諷。文句結構上也比較口語化,節奏偏快,與後來幾乎是凝成膏狀的沉穩風格大不相同。天外飛來一筆的聯想力已經嶄露頭角,但還未見純熟,但如『萬聖節車禍事件』仍令人驚喜。以現在的標準衡量,書中的佳作仍有幾篇,比如從巴黎聖心教堂階梯起興的『落難階梯』;還有對照閱讀楊照自傳與米蘭昆德拉小說的『我們時代的蒼老寓言』。

連著閱讀張惠菁的初次亮相與最新墨跡,雖然整個文字的緻密度與溫度都改變了,但貫穿其中的本質不變。那入世卻保持距離的冷靜本質,那在時間空間的無限之中不斷探索的蒼老本質,這使得她的文字逐漸提煉出一種近乎真空的寂靜。即使她書寫著活生生發生在眼前的事情,也彷彿包裹在外太空的一顆膠囊之中,因此她成為一個真實參與的旁觀者。而她的文字真正好看,是因為她即使在遙遠距離之外仍然不斷地思索著、辯證著。因此,在她搖筆所勾勒出的太空中,慧黠靈光不停閃爍,寧靜卻明亮的流星雨於是焉在書頁燦燦發光。

爭取工作之餘的零碎時間,翻著書頁追逐她的流星雨,我樂此不疲。

## 這篇文章有80%在周六值班時寫就,有假日班若此,真是祖上積德。

2009年8月5日 星期三

荒唐的感動

禮拜天晚上,學弟打電話給我:

『學長,我明天要入伍了,想問你一些關於林口衛校的事情。』

哇~~忽然有一種「原來一年就這麼渾渾噩噩過去了」的感覺。

說穿了時間總是這樣子,它無聲無息地流逝,又總愛冷不防地用一些標記性的事物刺你一下。比如每年九月在捷運出口舉著迎新海報的大學生,提醒著你自己又高了一年級,直到我們終於被踢出校門,連續幾年的感慨打包成冊,昇華成為「原來七年就這麼渾渾噩噩過去了」的惆悵。不過一年也好七年也好,重點在於「過去了」,再也不會回來了!於是這些只會離你越來越遙遠的記憶無論是如何苦澀,回頭咀嚼起來都還是有點甘甜。

是的,我發現我竟然如此懷念著過去一年的時光。想想,幾個學藝不慎精的醫官窩在醫務所裡面,開來開去就那幾種藥,討論起來的診斷也就那幾個。沒事開個休單或轉診單,偶爾邀請弟兄進來吹個冷氣看個電視,這不是論語所說「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施小惠」嗎?怪不得退伍的人回醫院都痛不欲生,因為實在是「難矣哉」啊!

雖然過去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覺得自己在過著十分滑稽的生活,但是現在的我生活在分秒必爭,且分分秒秒絞盡腦汁的醫院之中,回想這些脫序的荒唐的日子,那些艷陽下汗流浹背當笨蛋的日子,我居然是蠻「感動」的?!感動個屁啊!唉~~我也不知道。

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Something taken?

liam-neeson-taken-poster

經歷了一場車禍後,我帶著頭痛與腳痛值完了一天可怕的假日班。剩下來的周日整天都在補眠,最後僅存的清醒時間,我決定來看個電影,就選這部『Taken』吧!

『Taken』2008年在法國上映,今年進攻美國。以一部卡司單純,特效陽春的動作片而言,它的票房表現可算超級亮眼。電影本身確實好看,如果跳過以暴制暴的道德考量,90分鐘一氣呵成的故事線不僅流暢更是過癮。電影看完要說有什麼空虛的感覺倒也是沒有,但直覺感到有什麼東西被掏空了?好像不是這部電影空了,而是這個年代的動作片被掏空了。

##ReadMore##

自『神鬼認證』以降,動作片出現巨大的質變。以往由007情報員所樹立的標準不再。拳拳道肉的近身相搏與緊湊的運鏡剪接成為必要元素,高科技武器可以省略,花瓶美女的1分鐘床戲可以跳過,別說正邪大逆轉,連揭發陰謀的一波三折也可以廢了。現在看這種電影已經不用怕踩到雷了,因為沒有雷可以踩!連近年的007電影也跟隨這波潮流,以往西裝筆挺的James Bond只好捲起袖子一拳一拳地打,當起Jason Bourne了。

taken-review

我們真的喜歡看這樣的電影!所以即使打仔換成中年大叔Liam Neeson也沒關係,只要電影刺激好看就夠了。但是仔細想想,像這樣的一部電影,能算上有劇情嗎?女兒在巴黎被擄走,老爸飛去就她,然後…就…就找到了!不知道編劇午夜夢迴會不會臉紅喔。試想如果這部電影是10年前開拍,劇情大綱應該是這樣子的:

退休CIA情報員布萊恩想要與即將上大學的女兒修補親子關係,想不到女兒卻在巴黎旅行途中被綁架。布萊恩為了營救愛女,一步一步追查線索,竟發現歹徒的目的背後有更大的陰謀。原來布萊恩15年前在波斯灣的一次任務中掌握了一份武器交易的秘密資訊,而如今只有他才能將這份祕密資訊再從中情局中盜走。布萊恩漸漸陷入這個漩渦中,才了解需要這份祕密資訊的人居然是身邊最親密的…

嗯,這才是以前會套用的公式,不過現在編劇不用費心去套公式了,把劇情轉折省下來的時間交給動作指導,讓下鉤拳與飛踢去填滿空檔吧!是的,動作片被掏空了,以後再也沒有女生看不懂電影需要男生講解劇情這種事情了,因為相較之下連『曼哈頓奇緣』都算複雜了。

不過話說回來,車禍與值班之後,正是需要這種沒有大腦的電影來調劑啊。所以說來說去還不就是自找的。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Mr. man and Little Miss

LittleMiss-1

因為禮拜五的生活實在比地獄還悲慘,所以我決定周末要鑽研點開心的東西!

最近因為要攏絡醫院裡的小朋友,所以偶爾會去文具店買貼紙,首選當然是海綿寶寶啦,而在尋找海綿寶寶的途中,我居然發現了小時候珍貴的回憶:『奇先生妙小姐』居然也有在賣貼紙!我現在還留這那整套童書耶!小時候我和我姊都偏愛厲害的角色,比如「萬事通先生」或者「神奇小姐」,其他奇先生妙小姐幾乎都走憨傻路線,有著瘋狂的偏執所以發生可愛又笨笨的故事。

##ReadMore##

唉~~這麼可愛的人物與這麼有趣的故事,我早該想到一定是從國外引進翻譯的~~只是作夢也沒想過這些只有臉和手腳的可愛小人現在還活著,而且他們真正的名字叫做『Mr man and little Miss』!他們不只活著,而且國外依然有卡通在播,可紅的咧~~

Mr_Tickle 原來這個系列是由英國童書作家Roger Hargreaves所創作,因為兒子問他什麼是搔癢,所以第一個Mr man「搔癢先生 Mr. Tickle」就這麼出爐啦(我記得搔癢先生的故事蠻賤的)!從1971到1978年間他總共創造了39個Mr. man。1981年起再接再厲開發Little Miss系列,直到1988年去世前共創造了21個Little Miss(如果雙胞胎小姐只算一個的話)。而當年因為問了一個問題而讓老爸畫了幾十本書的兒子Adam Hargreavesv也從1990年起繼承衣缽,繼續畫出新的奇先生妙小姐。

除此之外,還有些特別版的奇先生妙小姐喔,比如耶誕限定版的「Mr. and little Miss Christmas」,還有慶祝Mr. man 35歲、 little Miss 25歲生日的「Mr. and little Miss Birthday」。以及30週年時舉辦Mr. man創作大賽時脫穎而出的Mr. Cheeky等等。

mrbirthday miss xmas

網路上也找得到為自己畫一個Mr. man的網站,選擇好體型、顏色、嘴型、髮型、配件,一個屬與自己的Mr. man就出爐啦!我的Mr. man就叫做Mr. Sunshineseed,應該和經典奇先生Mr. Happy來PK一下看誰比較陽光!

Mr sunshineseed mr happy

這套童書現在還有在賣,翻譯名稱依然叫『奇先生妙小姐』,故事CD還有中英兩版對照耶。只是換了出版社,似乎沒有小時候的版本那麼多人物?我看主題曲應該也換了吧!我還記得當年錄音帶的主題曲開場那句「奇先生妙小姐」是由那時當紅的七先生倪敏然與小歪張永正配音的呢!

我現在醫師袍上別著一個宮崎駿『岸上的波妞』的玩偶,深深擄獲小朋友的心,下個禮拜打算換成『超人特攻隊』的Jack-jack,改天是不是也該買個Mr. Happy別起來,攏絡一下自己呢!

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Michael Jackson的驚悚告別

untitled1 流行之王Michael Jackson走了,所有專輯重新殺回排行榜,一夜之間大家忘記過去10年他所有的荒唐新聞,全世界又開始聽他的歌了。彷彿死去的是那個把親生兒子捧在陽台上晃來晃去的瘋男人,而活在大家心中的還是那位皮膚黝黑穿著紅夾克跳舞的小夥子。嗯,忽然覺得這樣的意象簡直就是王爾德名作『美少年葛雷的畫像』在現實世界活生生地上演哪!

##ReadMore##

而我也是一樣的,因為他的離去而再一次聽他的歌,看他跳舞!畢竟對我們這代人而言,童年時Michael Jackson就是西洋流行音樂的代名詞。早在那個英文於我同外星語言無異的年紀,他也是我第一個認識的西洋歌星。我實在不算他的歌迷,但他就好像鄧麗君、Michael Jordan一樣,你打開電視他就在那裡,打開收音機就是他的歌,彷彿天地之始他就是個巨星,不用任何質疑。

開始學英文/聽西洋音樂之初,Michael Jackson正好發行了『History』,這張他享受群眾擁抱的最後一張專輯。那年暑假不斷地翻著電視觀賞他與妹妹Janet在太空艙裡面打電動的高科技MV(Janet那時候真是瘦啊~~),或者被收音機強力播送的「You are not alone」搞到快吐,都是難以磨滅的回憶。而超過10年之後,我不期然又在廣播裡聽到了這張專輯中的「Earth song」,忽然一份感動湧起難以自已,那天晚上我才發現原來著個臉白得像鬼的瘋狂歌星居然默默在我的心裡埋下了種子,讓我某一天也會懷念他…

untitled

大學時期趁著低價促銷買了『Dangerous』,重新溫習國小運動會全場溫情播送「Heal the world」的感動,赫然發現自己當年就在媽媽汽車後座聽ICRT聽熟了半張專輯!我開始懷疑,當年ICRT熱播「Will you be there」的頻率是不是比Mariah Carey的「Dreamlover」還要高呢~~這旋律簡直熟到骨子裡面啦。除了『Dangerous』,實習時適逢『Thriller』發行25周年買了紀念版,這個周末又趕著弔念巨星的熱潮補上了『History』和『Bad』兩張,忽然發現流行之王重要的專輯中,我居然只差『Off the wall』了!?所以這又要感謝他不是Mariah Carey,不然收起來還得了!

以2009年回頭聽這些80~90年代的音樂當然是有點過時感,其實也很難領會當年這些樂曲的開創性,甚至當年劃時代創舉的「Thriller」MV而今看來也相當逗趣,更別說「Black or white」裡頭假到不行的環遊世界以及恍如”愛蘭德詩”的特效了。只是當我聽這些歌曲,看他的舞步,閉上眼睛,彷彿那個Michael Jackson呼風喚雨的時代就在昨日,我仍舊記得那段被重節拍與機器舞環繞的童年時光。這次不是貓王,不是披頭四,而是Michael Jackson~~一個曾活生生在我們記憶裡的超級巨星!一個引領流行樂界20年風潮的傳奇。於是我們感到寬慰地在關於他的共同記憶裡找到了同屬感,即便在他身上找不到任何自己的投射…

一代巨星就此殞落,所有懷念他的影片與照片都技巧性地聚焦在他早期比較像黑人的那些影像,BET頒獎典禮在他妹妹Janet出場致詞時甚至擺了一張兄妹倆童年時的合照。或許逝者已矣,大家畢竟明白何時該妖魔化何時又該造神,但這又怎不教人悵然,又迷惘於整個世界的善變呢?如同小說『大亨小傳』中Mr. Gatsby離世時眾人轉眼間的冷漠,現在世人瞬間回溫的熱情何嘗不讓人心驚?也許就如『Thriller』25週年紀念版的封面一般,即使他不斷地改變Man in the mirror,他永遠被人間的鬼魅環繞著。pl_michael-jackson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笨鳥慢飛

住院醫師生涯正式展開,過去這幾天應該是有記憶以來最艱辛的一個禮拜了。

每天戰戰兢兢怕被學長姐罵,Delay下班、忙到沒覺睡沒飯吃,明明是同梯R1,只在同層樓的隔壁護理站,也可以忙到整天見不上面,這就是菜鳥醫師的人蔘哪!

雖然對自己樂觀面對挑戰的態度很有信心,也早有預感一開始不會太輕鬆,但某些時候還是會沮喪難過。其實最令人喪氣的不是工作繁重,也不是乍臨陌生環境的生疏感,而是你明明那麼努力了,卻還是有人覺得你不用心….所以又能怎麼辦呢?也就只能向前走,再向前走了啊!

今天難得早下班,坐在客廳的沙發上,拿起一張『奔騰年代 Seabiscuit』的soundtrack放進音響,聽著吉他輕聲歌唱,有那麼一秒鐘它忽然給了我一種感覺:這些辛苦都會過去的!我緊緊抓住這個感覺,即使只是一秒鐘,那也就足夠了。

還有,今天在Station哼歌的時候不小心哼出了「浩氣」,我真是太糟糕!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擦乾汗水向前走

真正拿到千盼萬盼退伍令的時候,並沒有傳說中所謂的感動。可能是因為這一年來一直有許多貴人幫助我,甚至許多惡名昭彰的大惡人也難得地在我面前以小惡人的姿態使壞,所以90%的時間裡我都是愉快的…..當然這份愉快並不足以蒙蔽我的雙眼而害我去簽志願役啦!

##ReadMore##

早上翹了PGY的課程搭車回到營區,第一件事當然是趕快去看看一人死守醫務所還同時要下基地的明勳,看到那一整疊待整理的藥帳,只能說他真是辛苦了。領退伍令的場面還頗神奇,十幾個少尉齊聚一堂,一個個看齊來都還是蠻菜的,但表情卻又放鬆地不得了。旅長的勉勵很有意義,簡而言之就是希望我們出社會之後可以「好好幹」,不要幹著幹著就變成心情「好幹」~~

今天,我就從傳說中最精實的天下第一旅退伍了。拿著退伍令出營區,幾個人一起搭車回台北,然後車站附近各自說再見---大家急著走向人生的下一段路。沒有瘋狂的慶祝,沒有酒酣耳熱的吆喝,沒有偷渡相機進營區照相留念,沒有拉砲也不砸蛋糕。寒暄、握手、擁抱…我們假裝不是最後一次地渡過了這些最後一次。或許人生以後都會這個樣子,不再有大陣仗的戲劇化道別,只是在這些淡然之中,清清楚楚地劃下了人生的分野。

我也沒辦法控制,退伍這一天的心情居然是感傷。也許這是愉快的從軍時光走到句點時應付的代價吧!

2009年6月25日 星期四

職前訓練第一天!

逃離部隊之後馬上就去醫院報到啦,第一天的morning meeting報的就是很有趣的case,討論也挺熱絡,免不了來來往往的對談中迸出不少英文動詞與縮寫,一開始真的是有些反應不過來,讓好久沒用大腦的我小小吃驚:原來腦子動起來是這種感覺,我都忘了啊!可惜的是meeting上不見我們班上兩位美女,究竟是跑去哪裡了呢?該不是不想被我喊學姐所以躲起來了吧?

其實第一天的行程十分匆忙,兒童醫療大樓、西址、東址三個地方跑來跑去,跑著跑著就後悔早上出門沒有穿氣墊皮鞋,不過女生們帶著鞋跟都照跑不誤,我也沒什麼好說啦。如此緊湊的流程中只有中餐可以稍微聊個天,雖然我記人的功力已大不如前,我還是勉力把所有新進R1夥伴的臉和名字背起來囉!主任相當逗,選定錢櫃中華店總統包廂做為迎新餐會的地點,有麥克風、buffet…還有啤酒(所以不走外科還是要會喝就是了…)。

晚上跟黃旭去看了變形金剛2,發現放射科氣氛與小兒科大大不同啊~~今年班上只有我們兩個在台大,再也不可能一吆喝就是一大群人,還是免不了有些寂寥…

因為放心不下軍中基地的業務,今天跟文維講了快10通電話吧,外加跟明勳、鴻儒、輔仔通的電話,我簡直就像還在當兵一樣。但無論如何,人生的新一頁就在今天展開了,希望可以順利走下去…

2009年6月15日 星期一

Tick-tuck tick-tuck

感覺入伍很久了,但是大學畢業典禮卻好像才剛過(怎麼Federer昨天才被Nadal賞了一盤6-0,怎麼今天就拿到法網冠軍了?)。快也好慢也好,總之,我的軍旅生涯即將劃下句點。

很不巧在退伍前又下了一次基地,原本我為6月排了一系列很美觀的休假,但後來又良心不安,為了不要造成部隊太大的困擾,我上個禮拜重新把休假預排表換過,剩下8天在營日中的6天都奉獻給了野外教練。野外教練代表了炎熱、艷陽、雷雨、不洗澡、沒床睡、像從討債公司派來的裁判官…不過坦白講,如果當兵這一年來真的有什麼辛苦的事情,也就是這樁啦!

6/24開始職前訓練,6/29拿退伍令,7/1就要去醫院上班,其實沒有什麼喘息的時間。某種層面看來,我在軍中的生活比住院醫師更輕鬆,所以也不需要抱怨些什麼,反正全台灣只有一家醫院規定所有新進住院醫師都要7/1上班,當初也沒有人拿槍逼我非去那邊上班不可,是我自己跳進去的…

過去一年來我遇到的長官們都對我很好,我和部隊的弟兄相處也很融洽,所以退伍在即,我還真的會捨不得。上禮拜我還花了2天盤算到底該哪一天打退伍,想想也夠白痴的,怎麼會把自己搞得像二流電影裡面那種獲救時還對綁匪依依不捨的肉票呢?軍隊很多事情是假的(新聞都有報嘛!飛彈射歪都可以講成命中目標了),但交到的朋友是真的。猶記去年小古學長結婚時軍中同袍坐了半桌,曜宇卻說他除了醫官之外的人都沒連絡了。老實說,我也不知道退伍後大家四散各地會不會保持聯繫,一切只能走著瞧了。

背的唐詩不多,我忽然想到這首:

青山橫北郭,白水遶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

小時候只覺得這首詩文字淺白,好聽又好記。現在讀起來,竟然覺得感傷了…

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Whitney is back

060301_houston_vmed_1p_widec

 

從小聽Whitney Houston的歌,親眼見證她從呼風喚雨到聲名狼藉,從天籟之聲到破音燒聲,其十多年間傷心難過的點滴滋味已不是三言兩語能形容。有時也會覺得自己傻,不過就是個自甘墮落的黑大嬸,我又何必在乎她什麼?不過罵完之後擦乾眼淚繼續愛她就是忠實歌迷的典型症狀,所以即使已經失望太多次,即使她一度只剩下負面新聞,我還是一年又一年地繼續等下去。

現在她要回來了,地球上最會唱歌的女人要回來了,2009年9月1號要發行她的新專輯,官網上已經在倒數計時!上次她發『Just Whitney』我大二,聖誕專輯『One Wish』我大三,現在我已經要R1了。The wait is finally over,雖然我也不確定她的新專輯會不會都是清喉嚨的聲音….如果她清喉嚨都要花5年才能咳出一張專輯,那我一定要做氣管鏡看看那口老痰到底長什麼樣子!

Whitney Houston, I will always love you!

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Ennio Morricone音樂會 小巨蛋宛如天堂

9cbfb271

2009/5/31,我沒有去醫生串連大遊行,而參加了Ennio Morricone的音樂會與會錢的配樂板板聚,這對配樂愛好者而言真是一場朝聖大法會呀!感動難以言說,又因為軍隊收假在即,這篇感想只能匆匆寫就。

##ReadMore##

生涯傳奇經典 Life and Legend

1《鐵面無私》The Untouchables

大家在猜『鐵面無私』要用哪個主題時都猜錯了,既不是輝煌壯麗適合開場的End title,也不是馬友友錄音過的death title,而是旋律性低又肅殺的Main title,音樂會就這樣陰風慘慘地開始囉!

《四海兄弟》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2黛博拉的主題曲Deborah’s Theme

3貧困Poverty

4四海兄弟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四海兄弟』算是Morricone最雋永的一張原聲帶,旋律優美,氣勢恢宏,主題多變,擺在音樂會前段就是用來壓場子的啊!雖然選的這三段都是慢板,但是相當勾人。CD聽來平鋪直敘的弦樂在現場近40把弓的催動下顯得絕美又莊嚴。今晚演出吃重的Oboe soloist在第四首”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正式登場,好脹紅的臉蛋呀!音量偏小,有點擔心他等下『教會』會岔氣。

5《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海上鋼琴師』因為重新詮釋版本太多,完整版原聲帶我反而從來沒聽完過。整個交響樂團的音響要到這首曲目才算真正施展開來,尤其高音銅管與大提琴交互的主旋律相當催淚唷!聽到這種橋段就會讓人好想回樂團哪!『四海兄弟』省略掉的爵士俏皮橋段在『海上鋼琴師』稍稍獲得補償,十分解渴。

獨立樂曲 Scattered Sheets

6《H2S》主題曲

堪稱整晚最迷樣的曲目,這是禁片的配樂,全世界已經找不到影片拷貝,只剩音樂存活,但依然是所有曲目中唯一找不到「整張錄音」的電影。風格甜美,鐵琴叮叮噹噹,十足Disney風格,很適合改編為室內樂演奏,完全無法想像這是一部嘲諷政治的電影。

7《西西里黑幫》 The Sicilian Clan

電吉他正式登場!事先預習曲目時覺得這首不好聽,但現場演出稍微調快了速度,讓電吉他的主旋律與背後烘托的弦樂團結合度變得更緊密,再加上Morricone帶動樂句行進功不可沒,算是今晚第一首讓我聽完後評價翻紅的曲子。

8《愛的輪迴》 ‘Uno Che Grida Amore’

9《馬德里納》 ‘Come Maddalena’

『愛的輪迴』沒有深刻印象,『馬德里納』則是預習曲目後相當期待的曲子。 ‘Come Maddalena’全曲長達9分鐘,從平淡的鼓點緩緩進展到電子合成琴鍵呈現出騷動不安的第一主題,近似Zbigniew Preisner般壓抑的風格,直到弦樂團與管風琴音(今晚以電子琴代彈)的第二主題展開,拓寬了整曲的視野,混合了人聲的吟詠,非常迷人。只可惜今晚此曲呈現的人聲編制被簡化,合唱團被晾在後面沒有使用,女聲吟唱也是電子琴彈出來的。

里昂尼的當代傳奇 The Modernity Of Myth In Sergio Leone’s Cinema

10《黃昏三鏢客》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 Main Titles

重頭戲呀!女高音出場囉!百人合唱團也開封。CD中的”ㄠㄨㄠㄨㄠ”居然是單簧管用花舌吹出來的,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畢竟簧片樂器要吹出這麼漂亮又帶有野性的花舌真的不容易呀!只可惜沒有口哨聲~~

11《狂沙十萬里》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算是上半場我最期待的曲目,女高音真的唱太好了。雖然一句歌詞也沒有,但是在吐納之間的起承轉合勝過了文字所能傳達,我甚至覺得這樣的吟唱相當地…有文學性,往事如黃沙翻起,如煙如煙。她唱得比CD更煽情一點,沒錯!我就是來聽你灑狗血的~~~

12《革命怪客》A Fistful Of Dynamite

也順便稱讚一下台灣的合唱團吧!合聲相當漂亮且音量節制,只是遠遠地再為管弦樂團的音響加上一層溫暖的絨墊,超稱職!

13《黃昏三鏢客》 The Ecstasy Of Gold

西部組曲要是沒有這首「黃金狂喜」就太可惜囉!個人喜愛這首勝過Main title,不過最愛還是馬友友的版本。女高音飆得相當痛快,除了速度太自由了之外沒什麼好挑剔的。

社會主義電影 Social Cinema

14《阿爾及利亞戰役》 The Battle Of Algiers

15《調查可疑者》 Investigation On A Citizen Above Suspicion

下半場以較冷門的社會主義系列開始,這兩首是節奏凌駕旋律的曲目,預習時和現場聽都感覺不大。

16《佩雷拉先生如是說》 A Brisa Do Coracao

原曲是用唱的,今晚用horn代替女聲來擔任主旋律,今晚的4隻horn從綠葉變紅花時好像不太能盡情揮灑,所以原曲略帶吉普賽風情的聲線就這麼糊掉了,同樣的問題將在閉幕曲重現@@.....

17《勞工階級上天堂》The Working Class Goes To Heaven

肅殺曲+1,當作是下首歌的助跑吧!

18《越戰創傷》Casualties Of War

整晚另一首比CD好聽的曲子!原曲也是長達9分鐘,合唱團完全展現了人海哀嚎的威力!在那一聲聲又似悲嘆又似祝禱的吟唱交疊中,曲勢堆疊越積越厚,有種在聲聲禮懺之中度化苦難眾生的感覺。女高音solo歌聲好漂亮,並不遜於阿兜仔女高音唷!

19《烽火怪客》Quemada:Abolisson

又一首合唱曲,個人沒有很喜歡這首歌。因為無論是調性、旋律、合聲編寫、節奏都顯得太「堂而皇之」了,像這樣的風格何必要聽Ennio Morricone?大師那種低迴與人文性的特質都不見了嘛。

獻給莫洛‧鮑羅尼尼 Tribute To: Mauro Bolognini:

20《在古老的梯子下》 Per Le Antiche Scale

這首差點讓我掉淚。之前翹腳翹了快半小時的長笛首席大嬸終於坐直了,這首抒情行板是她的個人秀!我本來就對長笛沒什麼抵抗力,再加上Morricone寫出這麼哀傷淒美的獨奏旋律,哇哇哇~~~大嬸你偷走了我的心哪~~

21《遺產》L’Eredita’ Ferramonti

這首似乎是今晚演出後詢問度最高的一首,原本以為也要交給大嬸solo的,但是以管弦編制呈現也有優點,因為『四海兄弟』時絃樂群拉動眾人情緒的場面又出現了…挺好奇Mauro Bolognini是怎樣風格的導演,怎麼Morricone寫給他的音樂都這麼低迴有畫面!

《教會》 Mission

21賈布利耶的雙簧管 Gabriel’s Oboe

22瀑布 Falls

23人間如天堂 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

我最愛的一張Morricone原聲帶!整晚脹紅臉的Oboe soloist居然退紅了耶,Gabriel’s Oboe速度壓得比CD更慢一些,瀝出的音色更加神聖了。這段音樂曾經讓我多麼想學oboe啊(後來發現小號勉強可以做出這個效果,所以oboe計畫就延宕了)!

The Falls因為沒有排笛,只能用其他木管樂器代替,所以空靈的感覺有差,稍嫌尖銳一點點。

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就是讓我墮入Ennio Morricone深淵的曲子啊!由oboe、手鼓、合唱構築起的合聲讓人間宛若天堂。大師今晚將oboe的主旋律交給了horn。簧片樂器改由銅管代理,那份纖細的質感難免有差,也使得三位一體的和聲架構傾斜了。但是聽到百人合唱團一起”嘿歐”時的感動仍舊難以言喻。這首歌在CD是揭幕的曲子,所以今晚因應結尾曲目而做的漸快也只能當作沒聽到啦!

24 Encore《新天堂樂園》Cinema Paradiso

這首組曲要是沒聽到,樂迷可能會把舞台炸掉吧!我很喜歡這首鋼琴的部分,但是由弦樂帶動的愛情主題似乎重覆太多次了,我反而希望能夠出現” Toto E Alfredo”這段旋律,這才是刻在我腦袋裡最難忘的一段哪!

第2~4首的encore是舊曲目,分別是黃昏三鏢客、人間似天堂(這次的速度好亂)、越戰創傷,總共encore四首,硬是比北京場多一首唷!音樂會結束,愛樂好友們激情未退,又聊了快一小時才散會。

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二次基地

從五月中開始我又下基地了,又一次離開安逸的醫務所,來到濕熱難當的中南部與部隊一同生活。11個月的役期中遇到了兩次基地,雖然大家都用調侃的語氣說我「幸運」,但換個角度想想,這又何嘗不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呢。因為上一次的基地,我交到了一些好朋友;也因為上次的辛苦,讓我的軍旅生涯多了許多難忘的回憶,更因此能夠以不一樣的心情看待回到醫務所之後的生活。在將退伍之際又來到基地,心中確實百味雜陳。

##ReadMore##

猶記去年基地,我面對不熟悉的業務、不熟悉(且略帶敵意)的部隊同袍、令人難以接受的部隊文化,最重要的是住院醫師apply在即,兩造壓力夾殺。而今想起來都彷彿上個世紀的風暴了,但彼時總是懸著一顆心的焦慮不安仍然清晰,偶爾浮上心頭,依舊讓我膽寒。後來我漸漸掙得眾人的認同與喜愛,當初逼著我把自己武裝起來的人現在也會同我說笑了。隨著第二次下基地,這些既真實又遙遠的恐懼與苦澀偶爾會在夜深人靜時悄悄襲來,不過這一次我總算能一笑置之,將這些情緒埋入夢境,第二天起床,我又距離隊伍更近了!

這次基地與上次略有不同,這回我們是去長官多多管制嚴格的砲部中心接受訓練。這邊有個聯合醫務所,由砲部中心與我們進訓單位的醫務人員輪值看診。可能是因為軍醫的圈子真得很小,大家又來自相同的專業背景,所以都可以很快混熟。有時候在部隊裡面忙完之後,去醫務所幫忙看診,順便跟那群傢伙聊聊天耍耍白癡,真的蠻開心的唷~~

一晃眼,已經下了半個月基地了,時間終於走到了我軍旅生涯的最後一個月。可預期地,這個月會在瘋狂的補假中匆匆飛逝。我只希望自己退伍前可以把業務完整地交接出去,不要留給小朋友什麼攤子去收拾。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朱顏辭鏡 美人遲暮

winona5 週末去看了最新一集的Star trek,導演J.J. Abrams果然表現不凡,就連不是該系列影迷的我都蠻感動的。如果說這部電影有什麼遺憾的話,那應該是女神Winona Ryder只有3幕戲吧。若非事先知道她有參演,我可能根本認不出來。當然啦,企業號上沒有白種女性的要角,Ryder化老妝飾演Spock的媽媽,本來就不可能有多少戲份,但就是意猶未盡啊。

##ReadMore##

2006年復出拍片後,Winona Ryder雖然還是可以演女主角,但作品以獨立製片為主,主流片商仍舊對這位「前」玉女興趣缺缺,Star trek算是她近年第一部參與的商業大片,不過嚴格來說只算是插花。你想想,連Scotty身邊那隻熊-臉長得像核桃仁的那位-鏡頭都比她多了呢。過氣歸過氣,這位大咖跑龍套還有那麼一點新聞價值,Star trek官網也把她的加入當作一件新聞來報。再怎麼說阿姨她也是紅過來的,其他參演的主角配角恐怕一輩子都沒辦法紅成那樣。

winona winona2 winona3

這兩天找到了Winona Ryder 2008年的作品『The last word』,沒上老妝的她依然是位美女,可惜已經熟透了,眼袋與抬頭紋相當驚人(如果說有打肉毒桿菌還這樣的話,那她本人應該已經是一隻沙皮狗了,我想她應該沒打啦~)。當年那位明豔不可方物的仙女不復存在,雖然靈動大眼依舊,也已經不再是惹人連愛的小鹿眼睛啦。如果要慶幸什麼,就是還好她沒有像Meg Ryan一樣整型整到嚇哭小孩的程度。

迷戀外表的青春美好本來就注定有失望的一天,就算再自愛再成功的明星,也不可能一輩子青春美麗,更何況是不自愛的…。不過美人遲暮畢竟令人傷感,於是我忍不住又回頭憑弔她在1993年『The house of spirit精靈之屋』最美麗的身影。 winona6 winona 4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愚人節說再見 April Fool’s Day

633728150575100000

應該向所有愛讀書的人推薦這本『愚人節說再見』,特別是學醫的朋友必讀。

##ReadMore##

Bryce Courtenay是澳洲的國民作家,出身廣告界的他56歲出版第一本小說『The power of one一的力量』即造成轟動,該書成為澳洲史上最暢銷小說,更被許多學校列為指定讀物,20年來產量幾乎是一年一本,本本都如磚頭般厚,且本本熱賣。去年繆思出版社將Bryce Courtenay的作品引進台灣,『一的力量』打頭陣,今年則代理他的第3本作品『愚人節說再見 April Fool’s Day』---一本作家追憶兒子的深情手記。

Bryce Courtenay的妻子帶有血友病的基因,像這種X-linked genetic disease通常只有男生發病,他的長子次子都十分健康,但么兒Damon卻不幸遺傳到這個基因,註定一生都要比旁人辛苦。Damon因為反覆的關節出血及醫生的不當決策,年僅7歲就無法靈活伸展左側的膝關節與肘關節。頻繁出血造成的劇烈疼痛及注射第八凝血因子的療程更讓他固定缺席將近一半的學校課程。1080年代初期,HIV開始肆虐,社會對愛滋病的不了解以及政府衛生政策的怠慢,導致全球都出現了因為注射第八凝血因子而不幸感染愛滋病的受害者(台灣也有53位),而Damon正是其中之一,當年他才17歲。1991年4月1日,Damon抵擋不住愛滋病魔的摧殘,結束了24年的短暫生命。他在病榻請求父親為他寫一本書,寫一本關於他,也關於愛滋病的書,不僅紀念他短暫的人生,也希望是人能夠不再害怕愛滋病。

血友病和愛滋病,都是醫學生相當清楚的疾病,許多相關的致病機轉與臨床症狀甚至是高中時期就讀到了。性聯遺傳、止血不易、卡氏肺囊蟲肺炎、鵝口瘡…這些詞彙簡直是再熟悉不過,但從來沒有一堂課告訴我「當一名血友病患是什麼感覺」;而愛滋病亦是如此,再多的介紹,病患家屬座談會,甚至是臨床實際照顧愛滋病友,都只給我片段式的印象。讀了這本書,我才深刻地認識HIV是如何用數年的時間侵蝕人體,讓人從渾然不受影響到形銷骨立。

血友病帶來最大的困擾不是失血,而是疼痛,因為大部分的出血沒有表皮傷口,血液只能在皮下堆積,撐開皮下組織,就像持續數個小時的皮下注射一樣瘋狂,而凝血因子注入體內最快也要3個小時才能發揮功效。而且正如書中摘錄Damon所言:「大部分的血友病患都會同意只有少數的出血情況和肢體碰撞有關,例如扭傷或跌倒。但是更常見的則是自發性出血,毫無顯著原因便發生。」身上三不五時就出現大片瘀血,疼痛難當,嚴重時整天都只能躺在床上動彈不得,身不由己每個禮拜平均缺課2~3天,Damon從一歲半起直到去世,身上沒有一天不帶著青的黃的紫的淤血斑塊。

本書對於醫療環境種種不公義的諸多控訴讓我讀來特別有感觸。尤其Damon出生於病患意識尚未抬頭的1960年代,又在愛滋病被視為上天懲罰的80年代受到HIV感染,他在醫療環境承受的委屈簡直與照顧等量齊觀。醫師在宣布小嬰兒Damon有「不可能治好」的血友病之後,馬上表示會「特別留意這個孩子」,因為典型血友病的孩子很少見,「病理分析有趣地不得了」!一歲半的Damon顱內出血,頭腫成三倍大的紫色大球,醫生卻帶著一群實習生,當著爸爸的面讚嘆這個完美的病例畢生難得一見,要大家都來「摸摸看」!

為了讓兒子能省去醫院來回的交通時間,在出血發生時就接受輸血及第八因子補充,作者奔走「居家輸血合法化」多年未果,因為這個法案意味著非醫療人員也可以執行輸血,直接挑戰了醫生的專業性以及優越感(這是醫生的死穴,其實很多時候醫生被病人或家屬激怒都是這個原因),因此困難重重。該法案直到Damon 9歲時才正式通過,當時他全身多處關節都已發炎受損。作者評論那些態度惡劣的大牌醫生,說這種人大抵來說「拙於社交,容易懷有優越感,不在意自己的人際關係」,「這群老頑固在醫療體系中握有超乎想像的不合理權力,今天的情況差不多仍是如此」。讀到這段時,我腦海忽然浮現榮總某位退休主任的身影,主任當年在刀房脾氣不小,但是他在員工餐廳用午餐時,永遠是一個人。

書中關於Damon離家獨立生活的內容教我印象深刻。Damon天真、樂觀、充滿活力,沒有人不喜歡他,但是他從小被家人保護的很好,身體狀況也不允許他從事任何超出負荷的工作。所以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從來沒有機會鍛鍊他的毅力與堅持。決心離家與女友共住的Damon必須維持生活開支,卻發現適合自己的工作機會少之又少,投身職場的他也未能如想像中馬上得到賞識與拔擢,努力許久的Damon仍然只能在公司當個跛腳的茶水小弟,經濟狀況總是左支右絀。這段內容雖然是用詼諧的筆觸寫就,但王子墜入凡間四處碰壁的情節,活脫脫像是瓊瑤小說的澳洲版!

「愛」是全書最大的主題,親子之愛、手足之愛、伴侶之愛、朋友之愛…,Damon的一生雖然病痛纏身,但確實活得精彩,而若非始終被愛環繞著,他也無法如此堅強面對每一個難關。眼見至親被病痛纏身卻愛莫能助是最痛苦的事,如作者所言:「雖然物質上我可以比一般父母提供更多,卻仍然無法讓Damon免受病痛折磨。」幸而Damon沒有放棄自己,他身邊的人也沒有放棄支持他。愛滋病發病後,各種感染接踵而至。肺炎、疱疹、整個上腸胃道被Candida攻佔、隱孢子蟲感染導致嚴重腹瀉、AZT引起的嘔吐…甚至還有憂鬱症、躁症、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狀也一併襲來。真的,當人只剩下病床上的一把瘦骨時,任你是家財萬貫、父母再怎麼位高權重都沒有用了。唯一帶來安慰與平靜的,只有「愛」而已。Damon撐過了一次次嚴重的感染、也從精神症狀中復元,卻又被診斷出心肌病變,這是愛滋病給他的最後一次重擊,他的身體徹底疲倦了。這一次,他終於遠離了愛滋病,遠離了血友病,帶著親友愛人滿滿的愛,遠離了他一生都沒能夠擺脫的一切苦痛。讀到Damon臨終時,好友至親從各地趕回與他道別,我也不禁想起那些自己關心、在乎、深愛的人們,很觸霉頭地想像自己可能會如何與他們說再見。醫務所的小花園前,下午的陽光灑在榕樹上好美,我靜靜坐著,膝上擺著這本書,熱淚盈眶。

現在距Damon撒手人世已經近20年,這些年來我們對愛滋病的認識更深,無奈的是受HIV感染的人卻也更多,而社會對愛滋病患的懼怕也依然存在。根據疾管局的資料,目前全台灣受到HIV感染的人數已經超過萬人,光是2009年就已有逾300個新診斷病例。也就是說每天與我們在捷運、街道、書店、餐廳擦身而過的朋友都可能帶有病毒。而我們理當有正確的知識,除非與他們交換血液或體液,不然不可能被傳染。握手寒暄、同桌用餐、輕吻擁抱都不會傳染。這樣講雖然有點肉麻又唱高調,但現在的醫學科技仍然無法治癒愛滋病,免疫系統被擊潰之後,醫療能提供的幫助就相對有限。我們真正給得起的,就只有愛了。(只不過許多病人的personality都不怎麼討喜,要怎麼去愛不可愛的病人,這是門大學問啊~~)

儘管當初曾一度遲疑要不要買這本書,我現在十分感激所有幫助讓『愚人節說再見』中文版問世的人。雖然只是千里之外某個平凡人短暫的生命旅程,它卻是我過去一年來讀過最動人的一本書。身為一個醫生,Bryce Courtenay帶領我看見疾病最深入細微的面貌;身為一個愛人也被愛的讀者,『愚人節說再見』讓我見識了平凡又偉大的愛,我想只要有血有肉的人都會被深深打動的。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長路 The Road

4901c51c16a41 0307387895

這是關於一對父子在末日之後相依為命的故事。世界遭逢巨變,萬物滅絕,晝的昏盲與夜的危機四伏無限交替,倖存者只能在冰雪與焦土之間勉力求生。人殺人,人吃人早已不稀奇。父親帶著從沒見過原來世界的孩子行過貧瘠的荒原,尋找活下去的希望….

##ReadMore##

2006年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文學獎、2007年普立茲獎小說類獲獎、2007年美國鵝毛筆獎…本書獲得的讚譽及獎項不計其數。換言之,這本書不會太好讀!故事簡而言之就是父子倆人趕路、捱餓、覓食、逃亡、噩夢…的循環,全書沒有章節,沒有明顯推進的劇情,甚至主角也沒有名字沒有年齡。作者儘量用簡約的筆調描摹末日之境的荒蕪:一個煙塵漫天,天寒地凍的灰濛世界。第三人稱的敘事觀點不帶情緒,父子間的對話也不用引號註明,彷彿在這個活著都嫌奢侈的天地間,連思緒都只能極簡,容不得一絲複雜。

雖然『長路』這本書「在超現實的設定之下探討人性」的基礎架構,符合一般人對科幻小說的概念。但在書評家眼中,『長路』觸及的是末世寓言,是哲學,甚至是環保議題,但不是科幻。因為在現代人的憂患意識中,像書裡頭的恐怖末日是可能發生的;而千百年來人類未曾停止相互爭奪與傷害,更讓我們相信書中倖存者冷血相殘的景況絕不是推測,而是一種必然。讀書的同時,免不了也是會問問換作自己該怎麼辦,該不該堅守「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德原則?還是在天誅地滅之後決意將自私自利推向極端?我也不敢誇口說自己能守住什麼道德防線,相信世上也沒幾個人對自己有這麼高度的信心吧!所以,我想『長路』一書帶給我們的悸動,不只是父子彼此守護的可貴親情,也是因為作者讓我們看見了人性的光輝與高貴其實是如此脆弱,也因此是這樣地….難得。

看到一半時我很好奇作者該怎麼收尾,眼看世界的頹傾是無可挽回了,會不會最後父子兩人共赴黃泉散戲走人呢?翻到最後,故事還是推向了光明面。仔細想想,這樣的結尾似乎太軟弱?但話說回來我也未必能夠堅強地承受所謂「不軟弱」的結局。或許在兩百多頁的淒涼之後確實需要一個光明的收尾,不然這樣的小說誰也沒有勇氣翻第二遍了。

本書讓我聯想葡萄牙作家Jose Saramago的名著『盲目』,題材類似,我簡直分不出哪一本書比較恐怖,只是Jose Saramago更強逼讀者去直視人類喪心病狂後脫序的行為,閱讀時反胃更加嚴重。

『長路』的電影版已經拍攝完畢,演員有Viggo Mortensen、Charlize Theron、Robert Duvall、Guy Pearce,出場人物如此之少還能聚集這樣的卡司,實在是蠻神奇的…,不過這樣的題材很容易就變成地雷片了。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You can’t fight your nature

整頓醫務所的工作雖然累,但也有那麼一點點的成就感。趁著退伍之前,看看能做多少,就當作是做功德囉!繼上週我爬窗進入了廢棄公共浴室後,前天我決定進攻全醫務所最後一間密室:廢棄廁所。

##ReadMore##

這間廁所起碼作廢4~5年了,雖然我找到了一把寫著「廁所」的鑰匙,奈何怎麼轉就是開不了門,拔出來還沾了些黏黏臭臭的東西,不曉得是口香糖還是啥 =___=。不過,身為一名軍人,當然不可以這樣就認輸了,廁所還是有氣窗的嘛!只是,爬氣窗容易,跳下去難~~~我可不想在廢棄的廁所裡滑倒啊!更擔心的是如果我從裡面還是無法把門打開的話,豈不是又要狼狽地爬回來嗎?

所幸我跳下去後,這些假設都沒有成真,廁所封閉已久,業已沒有霉味或臭味,但是當我著陸的那剎那,大概驚起了50隻蚊子瘋狂飛舞吧!雖然我與蚊子在過去2週已經有非常豐富的對戰經驗,但是赤手空拳還是難以與千軍萬馬對抗,還是先避走以求自保囉!

逃回交誼廳,我抓起電蚊拍對駕駛兵說:「這個借我去斬妖除魔一下~」接下來5分鐘,我覺得自己像是少林寺「暗器房」中練武的小僧,持拍護體,招招命中,破空聲不絕於耳!很快地,在誅殺上百隻小蚊後,週遭已經迷漫了燒肉的味道,接下來的任務是誘捕躲藏的倖存者。我把電蚊拍伸向廁所的每個角落與暗處輕輕揮動,所到之處果然「群鶴舞空」,好不壯觀呀!大開殺戒的同時,我腦中不禁浮現電影『水深火熱Deep blue sea』的劇情:變種鯊魚就算聰明絕頂,畢竟也還是頭鯊魚,沒有辦法抵抗鮮血的誘惑,最後終於被人類撲殺。藏在廁所裡的蚊子再怎麼蚊多勢眾,再怎樣老謀深算,也終究是蚊子,只要一有震動就會亂飛,然後撲向電蚊拍的懷抱….(這種情景下殺蚊子,「看到黑影就開槍」是最好的戰術!)

稍微清理過後,這間廁所已經那麼嚇人了,小便斗與洗手台都還能用,只是3個小隔間中,有一間居然貼了「暫停使用」的紙條,真教人害怕呀!輕輕推門,果然看到層層蜘蛛網之下,可愛的蹲式馬桶中還盛著年邁的宿便(已經排出來的還能算是宿便嗎?好險已經不臭了)就算我今天再有衝鋒陷陣的精神,也禁不起陳年老兵,噢不!是陳年老便的恐怖攻擊。於是我決定封鎖小隔間,掃除工作到此為止!

所以說,萬物都無法違反自己的天性!凡是要對付自己製造出來的東西:小朋友,排泄物,核廢料….人類都束手無策。而我,正是地球60億該死的人類中最平凡的一員啊~~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In cold blood:冷冷的血,冷冷地寫…

InColdBloodCapote U124P4T8D1590054F107DT20090305171300

這是文學史上最富傳奇也最冷血的書寫。1959年11月15日,美 國南方小鎮發生滅門血案,吸引了作家卡波提(Truman Capote)的注意,他立即趕到當地,開始一連串訪談,包括對死者親友、鄰居、當地警局,以及最重要的──兩名殺人嫌犯。

往後五年半之間,卡波提全心投入於調查被害者一家、兩名凶手(狄克與貝利)的身世,並重建慘案發生經過,與近身採訪兩名嫌犯接受審判的過程。為了深入了解凶手的心靈,卡波提與嫌犯成為好朋友。有人說卡波提在兩人身上看見自己悲慘的童年,也有人說,卡波提最後愛上了凶手。

嫌犯自力救濟,四處發函抗議判決不公。但上訴官司最後沒打成,凶手仍然伏法,而描繪他們心靈狀態的《冷血》於1966年出版,成為美國最暢銷的文學經典,卡波提也藉此登上文學殿堂的巔峰,但他從此再沒能完成新的作品。

『冷血In cold blood』是聞名以久的文學名著,最近發行全新的校譯版本,讓我得以一窺這融合報導文學與虛構小說文體,在半世紀前掀起熱潮的奇書風貌。

##ReadMore##

『冷血』一書並沒有懸疑奇詭的鋪陳和高潮迭起的劇情,誰是兇手誰會被殺早在書本的開頭就昭然若揭。若是以驚悚小說來期待這本書,肯定會大失所望。因為Capote的筆下非但沒有渲染暴徒行兇的駭人場景,亦沒有布設警匪兩方在追緝與逃亡間緊繃的張力;相反地,全書幾乎是以定頻的緩慢節奏鉅細靡遺地將血案前前後後的點滴攤在讀者面前。不僅是兇手與受害人,還有一切與他們有關連的親戚朋友、愛人、牢友…都逃不過Capote的冷眼記錄。他們的生活作息、言談舉止、內心轉折…在書中一一呈現,400頁的小說中,Capote寫的每一句話都有憑有據。他用6年光陰採集關於血案的絲絲縷縷,紡就了繪著血案全貌的巨幅織錦。

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新聞媒體嗜血貪腥,恐怖攻擊與種族仇殺越演越烈,像這樣的滅門血案已不再令我們吃驚;但我們對於潛藏在這些暴行背後的情緒與憤懣的了解並沒有增加。所以在閱讀『冷血』一書時,讀到兇手的委屈與怯懦,進入他們無以名之的邪惡內心深處,仍然教人膽寒且悵然。因為Capote的書寫,我們被迫看見兇手完整的人生,而不能偷懶地給他們「惡人」的標籤。於是書裡清清楚楚地呈現了:即使他們的生命中有5%的部分是死有餘辜的邪惡化身,其餘95%的他們卻是平凡的窮人、普通的懦夫、一般的路人。更有甚者,他們身上也有著即使是暴行也掩蓋不了的善性。正如作家張惠菁所評:「卡波提的《冷血》透過細節的描寫,呈現了暴力與惡行平凡的一面,就像便利商店附近的流浪狗,或是雨天的招牌,那樣自然地存在,附著在我們生活的表象裡。

capote 最初會知道這本書,是因為2005年發行的電影『Capote冷血告白』。電影一如此書,緩慢冷靜的步調,描述了Capote調查血案的幾年之中,與小鎮居民以及兩名兇手的相處過呈。其中特別著墨Capote與兇手Perry Smith之間的互動。因為Smith畸形的身材與纖細敏感的性情讓Capote聯想到自己,勾起了他的憐愛之心。然而兩人在惺惺相惜的交往被後卻又各懷目的,Capote想從Smith身上獲得寫作的資訊,Smith則想藉由Capote得到上訴的機會(電影好像跟書上內容有點出入),因此是彼此交心卻又彼此剝削。最終Smith伏法,Capote則完成新書並獲得空前的名聲,可是享受盛名之餘,Capote卻體驗了無以名狀的荒涼,往後的人生再也無法完成新的作品。當年我是在飛機上看完這部電影,原本是沉悶地快讓人睡著了,看完後反而感到淒涼殘酷,數日難以揮去心中的陰影。

有人說Capote最後愛上了Smith,逝者已矣,我們無從查證。但可以確定的是Truman Capote為完成此書投注了龐大的時間與私人情感,然而他本人的角色卻從『冷血』一書中完全地抽離。他對Perry Smith隱約的傾慕在書裡藏匿無形,Smith在他筆下討不到便宜,仍舊被寫成一個咎由自取,自怨自艾的孤僻人物。理論上,Capote應該於兩名兇手入獄後在他們生活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Capote卻隻字未提,僅僅在某個段落中以「某記者」的姿態低調出現。他這樣刻意的抽離也讓本書最後一絲絲血色與溫度都消失殆盡,剩下的是近乎解剖學形式的窺視、記錄與拆解。Truman Capote赤裸裸地呈現了一個血案的面貌,可是抽絲剝繭之後,真正的犯罪動機與行兇心境居然是一片空白。讀竟全書,心中所感並不是帶著了解的釋然,反而是猶如失重般的虛無。

寫著這篇心得,才發現讀完此書的我已經抓不住那「一嘗宿願」的滿足。體驗到殘酷與荒唐的另一個面相,就又與純真相離好幾步了。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消失密室中的反省

我們家的醫務所曾經是個頗具規模的地方,除了留觀病房之外,還備有牙科室、一間貼滿鐵板密不透光據說要用來當作X光攝影室的房間、一間公共淋浴間與一間公共廁所。根據推測應該曾經有過整個衛生排在運作吧!不過繁華落盡,近年幾乎都是2員醫官慘澹經營,上述的房間一概失去原有功能。牙科室變成庫房,放置氧氣鋼瓶、心肺復甦機(急診室會用的那種Thumper,我也不知道買這個做什麼?還買了兩套咧~)等器材。X光攝影室也是庫房,但是堆放的都是你不會想拿出來的東西,比如又大又笨重就算搬出來也不知道該擺哪邊的機械式病床、成箱的病人服。淋浴間與廁所我從來沒進去過,喇叭鎖鏽蝕連鑰匙都很難轉開。每次隔著門上的玻璃窗口望進去,裡面又髒又舊,總覺得這兩間就像是軍中鬼話的場景,雖然心裡並不認為會看到什麼,但是入夜之後我從不走到那邊去。

這回,長官指示了幾個地方必須清空,不要弄得公共空間像是庫房一樣。我不想把牙科室弄亂,又覺得X光室擺不下,轉念一想,何不搬到淋浴間呢?於是我在某個難得陽光普照的早晨找個窗子爬了進去,赫然發現裡頭除了淋浴的小隔間之外,還有個脫水機,轉個彎竟另闢了一間室內的曬衣間!可想而知以前這醫務所是多麼地有組織有規劃!尷尬的是曬衣繩上居然還有掛衣服,天知道這些衣服幾歲了?我從裡頭轉開了這扇我用鑰匙始終打不開的門,同看護兵兩人把廢棄的櫥櫃搬進了曬衣間,忽然覺得自己很好笑,在醫務所住了半年多才發現這房間別有洞天,對廢棄空間視而不見的姑息態度實在是蠻糟糕的呀。

不過話說回來,因為大家都是義務役,自有義務役的生活哲學,所以有些苟且的態度其實是學長們一年一年傳承下來的。過去這一個月來,我們幾個醫官陸續作了些勉強算是積極的事兒,雖然比較辛苦,但多少為醫務所開了點新的氣象。發現曬衣間的那天,我其實心裡有點感慨,要是我更早有這個整頓的決心,而不是等到快退伍了才想到,現在的醫務所是不是早就煥然一新了呢?

還有不到一個月,我又要下基地了,退伍前應該不會回來,扣掉休假,我在這間醫務所的生活剩下不到兩週。現在只有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啦,驀然回首,居然覺得自己實在不該這麼混日子的…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美國故事2則 by 楊照

我不喜歡台灣政治人物的原因,是他們總表現不出自己的特色或觀點,反而多淪為政黨的麥克風,為了極端立場的爭鬥大聲吶喊著,失去了自己的步伐與理念。楊照的這兩篇文章讓我們看到政治人物的對立與忍讓,還有不夠資格稱作政治人物的人如何被後世看待,值得我們深思。

##ReadMore##

故事中的對照與反轉
文/楊照

美國開國元勳中,漢密爾頓和傑佛遜長期對立,而且他們確實有對立的深刻理由。

傑佛遜出身莊園主人,他熟悉的,是農業環境,是原始的北美殖民地狀況。革命之後成立了美利堅合眾國,傑弗遜對「合眾國」認真嚴肅以待,認定這個新國家應該堅持十三個舊殖民的既有自主地位,所以十三州才是國家權利主體,聯邦政府相對沒那麼重要,也就不該擁有太多權力。而且傑弗遜想像的美國,應該保持農業牧歌氣氛,有別於歐洲,尤其是英國的發展方向。

漢密爾頓呢?他出生於西印度群島,父母甚至沒有結婚,十八歲時,他給紐約的報紙寫了一封投書,描述了家鄉小島受到暴風雨襲擊的情況,靈活精采的文字吸引了紐約慈善家的注意,出錢讓這個偏遠地區的優秀青年到紐約求學,漢密爾頓才得以踏上北美大陸。

漢密爾頓不屬於任何舊殖民地,他不可能任同十三州中的任何一州,相反地,他對新成立的美國充滿熱情。他要看到美國聯邦強大,也就不會希望各州擁有太大的分權空間。漢密爾頓想像中強大的美國,要能跟歐洲老牌國家競爭,因此美國必須趕緊迎頭趕上發展工業,不能停留在低階農業生產狀態。

這兩個人,在制憲會議上正面衝突對決。儘管漢密爾頓執筆寫了鏗鏘有力的『聯邦主義者文件』,然而在實際政治角力上,畢竟是傑弗遜代表的分權派占了上風。具體通過的憲法,讓漢密爾頓大失所望。制憲後選出的第一任總統,是漢密爾頓的老闆華盛頓,於是漢密爾頓反而成了這部美國憲法最早的執行者。

一七九0年代,在華盛頓的支持下,漢密爾頓重整了美國聯邦財政,將各州的債務收攏來統籌處理,並且開始發行聯邦公債。一八00年,漢密爾頓的老對頭傑佛遜當選總統,上任之後沒多久,傑佛遜給內閣財長的重要任務,就是檢討漢密爾頓設計的財政制度。傑佛遜身邊的人都知道,這個命令背後預藏的目的,是要揭露漢密爾頓的「魯莽與錯失」,可是送到傑弗遜桌上的報告卻開宗明義說:「這是建構過的系統中最接近完美的一個」。

傑弗遜接受了這個結論,繼而他成為真正操控運作漢密爾頓財政制度的第一個總統。

在所有美國開國人物中,除了華盛頓以外,就屬傑佛遜和漢密爾頓的抗衡故事,最受歡迎,最常被一再傳述。因為這裡面有著讓故事吸引人的一項核心素質──戲劇性的對照與反轉。這兩個人有著相反的信念與主張,然而當他們手上握有真實權力時,漢密爾頓執行運作的,是傑弗遜設計的憲法;而傑弗遜執行運作的,卻是漢密爾頓設計的財政制度。兩個人不只對抗,而且換位糾結。

這樣的故事,不只逗人興趣,而且可以從中刺激出許多人生聯想,讓聽故事的人自己去發展關於各種不同主題的教訓──關於個性、關於身份、關於命運、關於制度、關於責任、關於歷史把玩作弄人的模式。

沒原則的人釀造的政治災難
文/楊照

一八00年,剛成立不久的美利堅合眾國要改選總統。那時候的選舉辦法還很簡陋,也就還有很多漏洞。例如,那時候還沒有總統、副總統搭檔競選的明確辦法,而是由得到最多選舉人團票的候選人當選總統,得次高票的就是副總統。

那年,原本執政的「聯邦黨」嚴重分裂,黨內跟「國父」華盛頓關係最密切的漢密爾頓,發表了一本五十四頁的小冊子,從頭到尾只講了一件事──攻擊當時的總統亞當斯有多糟。漢密爾頓的攻擊,在加上亞當斯自己的怠惰(擔任總統期間,他甚至很少去首都,一直留在家鄉麻州),讓亞當斯和「聯邦黨」選舉中一敗塗地。亞當斯的得票甚至掉到第三名,最高票的前兩名,都是對手「共和黨」的。

「共和黨」原本規畫傑佛遜競選總統,希望另一個候選人布爾(Aaron Burr)爭取副總統位子。沒想到,選舉人團票開出來,傑佛遜竟然跟布爾同票!

依照憲法,如果候選人得到一樣的選舉人團票以致無法選出總統,就由聯邦眾議院就兩位同票人選進行投票。眾議院票投了,結果是──傑佛遜三十五票,布爾三十五票!

怎麼辦?除非有眾議員明確地改變主意,不然美國總統就難產,連帶就會有聯邦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憲政危機。關鍵時刻,德拉瓦州選出的一位眾議員,抽回了原先對布爾的支持,改投傑佛遜,靠這一票讓傑佛遜當選總統。

戲劇性解決憲政危機的,靠的不是傑佛遜自己的力量,使上全力影響德拉瓦議員轉向的,是害聯邦黨分裂的漢密爾頓。

歷史上只能如此記載──漢密爾頓幫助傑佛遜當選了美國總統,如果不是漢密爾頓那本五十四頁的小冊子,傑弗遜不見得能贏過亞當斯,更直接的,如果不是漢密爾頓的運作,說不定總統位子就落在布爾的手中了。

然而這樣的歷史記載何等古怪、何等諷刺!那個時代,誰不曉得這兩個人──傑弗遜和漢密爾頓,是最尖銳的政敵?這兩個人,處處衝突處處對抗,而且他們的衝突對抗不止於個人關係層次,更牽涉到最深刻的價值信念差異。

漢密爾頓是個「大聯邦主義者」,積極擴張聯邦政府的權力,傑弗遜卻是個死硬的「各州分權主義者」,絕對看不得聯邦權力擴張凌駕於各州之上。漢密爾頓主張美國要發展工業,傑弗遜卻夢想將美國打造成農業莊園天堂。漢密爾頓支持廢奴,傑弗遜自己就是蓄養了大批黑奴的莊園主人。

漢密爾頓怎麼會幫傑佛遜當選總統呢?漢密爾頓運作眾議院投票最主要的理由──他討厭傑佛遜相信的所有原則,但之所以有那麼強烈的對抗與衝突,因為傑佛遜的信念清清楚楚。布爾呢?他根本不知道布爾相信什麼!

對一個缺乏內在原則的人的害怕,刺激了漢密爾頓寧可幫助自己的大對頭去當總統。歷史後來的發展,證明了漢密爾頓的選擇應該是對的。一部分的証明,來自於傑佛遜總統任內的表現,還有一部分,卻是來自漢密爾頓本身的悲劇。

所有人都知道漢密爾頓運作讓傑弗遜當選總統,他和布爾的樑子當然就越結越大了。選總統的前一年,漢密爾頓的大舅子就曾經跟布爾起過嚴重衝突,弄到兩人必須決鬥來衛護自己的尊嚴。那個年代,決鬥還是處理男人間爭端的重要手段,尤其如果爭執過程任何一方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傷害的話,會提出決鬥的要求,另一方如果不想被嘲笑的話,也就不能不接受決鬥的挑戰。

決鬥的形式,就像電影裡還看得見的,通常是清晨時分,雙方各帶著見證人到場,握著槍背對背站立,然後一起跨開一定的步數後,回頭射擊。決鬥中每個人只能發射一科子彈,所以決鬥的結果,有可能兩人都中彈,有可能其中一人中彈一人沒被打到,也有可能兩人都沒中彈沒事。決鬥的不成文規定,如果都沒打中對方,那就應該有風度地握握手,將導致決鬥的理由拋置腦後,等於解決了爭端。

漢密爾頓的大舅子和布爾的決鬥,就是以兩人都毫髮無傷,握手言和收場的。事實上,那個時代的決鬥,有越來越多比例得到這樣的結果。並不是那個時代的人槍法越來越差,而是決鬥的形式意義逐漸超過實質意義,氣不過時男人還是挑釁地叫人家來決鬥,可是稍稍冷靜了,就不見得真想為了那一點衝突取人性命或勇敢赴死。決鬥如果只是大家保有面子的辦法,那最好就有默契地讓槍打偏,這樣面子有了,更保住了生命的裡子。

一八0四年,副總統布爾任期即將屆滿,他估計自己很難得到共和黨和傑佛遜的支持提名連任,決定回到他崛起的基地──紐約,競選州長。大出布爾意外,他以為應如探囊取物的州長寶座竟然被對手奪走了。惱羞成怒,舊恨成新仇,布爾公開宣稱,自己紐約敗選,也是漢密爾頓在背後搞鬼所致。

讓布爾不能當選總統,漢密爾頓從沒否認過,但紐約州長選舉他還真沒插手。被這樣冤枉指控,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漢密爾頓訴諸決鬥來衛護自己的清白。

宿敵積怨,只剩下決鬥能處理了。決鬥場上,漢密爾頓與布爾跨開大步,回身,漢密爾頓槍口朝上,把子彈射向了天空,然而,布爾槍口射出的子彈卻打進了漢密爾頓的身體,取走了他還未滿五十歲的生命。

漢密爾頓有充分理由視這場決鬥為形式性的。布爾明明知道自己造謠理虧,也就明明知道決鬥的意義何在。而且在跟漢密爾頓大舅子的決鬥中,布爾就是用故意打偏的方式讓彼此下台的。所以漢密爾頓想都沒有想過要將子彈真正射向布爾。

漢密爾頓錯了。他忘記了自己當年的重要判斷──布爾是個沒有原則的人,布爾的行為是無法預期的。這個錯誤斷送了漢密爾頓的性命。

傑佛遜和漢密爾頓吵架吵了一輩子,然而當布爾出現時,這兩個人卻顯得再接近再相似不過,他們都是美國開國元勳,都是有原則有貢獻的人,布爾卻只以害死漢密爾頓的身分留名在歷史上。

政治上沒原則沒信念的人,破壞力之大,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啊!

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散戲倒數

我農曆年前從基地回來時,醫務所有4個醫官,上個月某營下基地帶走一個剩3個,這個月另一營下基地又要拗走一個剩2個,下個月我要下基地,醫務所只留1個。眼看在退伍之前4人陣容永遠沒有到齊的一天,一年的役期也就要在無常的聚散間結束了,想想也有點感傷。

##ReadMore##

「當兵可以學到很多事情,只不過這些事情退伍之後都用不到。」

役期剩下不到100天,過去幾個月看到種種光怪陸離的事情確實也映證了這句話某種程度上是真的。畢竟這輩子大概不可能再有機會做這麼多表面工夫了,軍中的表面功夫實在超越醫院評鑑N倍啊…..。除非你在服役期間受了某些汽駕訓,退伍後還真的有些用處,只可惜這種受訓機會永遠輪不到醫官去…

而醫官的門診生涯,說實話還是跟以後的工作相關呀!流行性感冒這種東西很厲害,門禁擋不住,安檢也擋不住,一旦爆發開來,營區絕對和外面的世界同步。醫官不出門,未必能知天下事,但絕對可以知道最新一波感冒有哪些症狀。現在終於明白那些診所院長們的心情,為什麼小時候去看病常常會被醫生秒殺?實在是同一套症狀他已經聽過過100次200次了,有時候想要來點創新的症狀還真是難求啊!在這個環境裡也不太好鍛鍊knowledge,倒是可以鍛鍊態度。如何在奇妙的時間被叫出去看診時還可以滿臉笑容?如何在裝死的小兵(常常是女兵)面前堅守不給休單的防線?如何在別人質疑你的處置時笑瞇瞇地把發球權抓回來?

而當兵讓我學到的…嗯嗯…扣帳篷掉搭設撤收之後,大概就這麼多了,最大的收穫真的還是交朋友。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基洛夫 睡美人

File_sleeping1024

上禮拜天跟爸媽去看了俄國基洛夫芭蕾舞團的『睡美人』,4個小時絕讚演出真是值回票價。

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劇的音樂我從小就聽得滾瓜爛熟,過去幾年來也陸續觀賞了『天鵝湖』和『胡桃鉗』的演出,三者中較不知名的『睡美人』則一直無緣欣賞。而幾年管弦樂團的經歷下來,『天鵝湖』和『胡桃鉗』的組曲我都演過,又是獨缺『睡美人』!其實『睡美人』的音樂相當典雅,尤其由豎琴彈奏的奧羅拉主題更是絕美。雖然主旋律不如『天鵝湖』淒美動人,但豐富與熱鬧程度絕對不亞於『胡桃鉗』。這回基洛夫芭蕾舞團再次來台獻藝,居然選在週末場次演出『睡美人』,真讓人開心!也顧不得預算就下手囉!

##ReadMore##

從小就耳聞六仙女之舞、青鳥之舞、公主獨舞、幻影共舞等劇中著名的段落,這次親見,真是對其舞步嘆為觀止。有些動作需要極強的肌力與柔軟度,根本像是在看雜技了。而我本人是很不愛看雜技的,總覺得讓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子在那邊頂燭臺頂水杯實在是又扭曲又殘忍;不過芭蕾舞不一樣,同樣是極高難度的動作,舞者的肢體自有一股優雅與從容教人心蕩神馳。

kirov_sleepingbeauty1web

此次基洛夫來台完全看不出台灣的不景氣,無論週末場或週間場次都幾乎滿座。米勒展、安迪沃荷展等展覽也同樣吸引了爆滿的人潮。看門道也好,湊熱鬧也罷,至少票房和觀賞秩序證明了台灣人懂得去試著欣賞這樣一流的藝術。對照現今台灣社會的亂象紛呈,媒體的嗜血聳動,還真教人納悶我們究竟是提升了還是沉淪了?

附記:這天中午在兩廳院旁的愛國東路上用餐,媽媽的朋友介紹了這家「小金樺」,北方點心做得相當細緻可口,不輸台北市其他點心名店。據悉他們現任的師傅只有二十多歲,害我真是羞愧啊~~

地址 : 台北市愛國東路90號
電話 : 0223569008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Evgeny Kissin獨奏會

1

人紅就是不一樣,這種景氣之下,在weekday開演奏會,賣這個價錢,還是可以滿座!

國中時第一次聽到紀辛(Evgeny Kissin)的名字,某一天周末報紙開了全版黑白頁在介紹這個神童出身的鋼琴家(你看現在的報紙哪可能刊登這麼有水準的內容?),大部分的內容我都忘記了,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段他和記者的對話:

記者:xx曲子的某一段,技巧非常困難,你是否也這麼覺得?

紀辛:嗯,的確是很難。

記者:那麼你練了多久才練起來呢?

紀辛:兩次。

不過這麼多年來,紀辛對我而言就是一個名字而已,真正聽他的錄音,還是最近一兩年的事情。他的風格非常陽剛,線條粗硬,大開大闔的樂曲最能彰顯他逼人的風采。一個月前忽然在台北街頭看見紀辛來台演出的旗幟,驚喜之餘也被票價嚇得裹足不前,幾番思量後還是決定下手,就當作去年底抱憾錯過安斯涅(Leif Ove Andsnes)演奏會省下的錢挪過來用吧!

##ReadMore##

這天下午我先去中正紀念堂看了遲遲沒去的『安迪沃荷巡迴展』,有點不舒服,感覺整個展場有著安迪沃荷的不安與自卑揮散不去。然後走去南門市場附近晃蕩晃蕩,最後買了一袋冷凍水餃拎進國家音樂廳,哈哈!

上半場:普羅柯菲夫

1. 三首鋼琴作品,選自羅密歐與茱麗葉
Excerpts from "Romeo and Juliet", Op. 75 (Juliet / Mercutio / Montagues and Capulets)

原本以為應該可以稍微小品一點的,想不到一開場的少女茱麗葉就很man,輕靈不足,霸氣有餘。象徵兩大家族糾葛的「Montagues and Capulets」就很適合紀辛的火力,不和諧音與切分音組成的陰沉旋律線在他的指下更顯肅殺,魔性十足。看他彈完的表情,想必自己也轟得蠻爽~~

2. Piano Sonata No. 8 in B-flat Major, Op. 84

全場最冷的曲目,3個樂章總合長達30分鐘。為了作功課,之前我費了點工夫才找到一份錄音,想不到此曲晦澀難以下嚥,無論是節奏、調性、主題都難以捉摸。幾番努力之後我這對木耳還是聽不出個所以然。最後決定放空一切直接進音樂廳接受考驗,結果一如所料地悽慘!整整20分鐘夢囈般的行板糊成一片~~如果連我都被擺平了,那在場那些看起來不到10歲的小朋友們怎麼辦呢?

第三樂章Vivace總算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至少整個音樂是有方向性的,而且兩次短暫幾小節以右手彈出的主題氣勢恢宏,恍若久旱甘霖一掃之前的迷霧啊!末了兩分鐘紀辛火力全開,快速音群高山流水般傾瀉,非常過癮!

下半場:蕭邦

3. 幻想波蘭舞曲Polonaise-Fantasie, Op. 61

不同於其他的波蘭舞曲,蕭邦的幻想波蘭舞曲沒有明亮的節奏與清晰的主題,甚至波蘭舞曲原有的三拍子結構都被分解了。蕭邦把音符從規格化的曲式解放出來後提煉出了意識流的浪漫,但並不是這麼好懂,甚至要到20世紀中葉才逐漸為世人接受並推崇。我初聽時也完全聽不出味道,但為了紀辛要演這首,我兩個禮拜來在幾個版本之間來回聽了快20次啊…

可惜此曲我覺得是整晚彈得比較不好的一首,因為我之前聽了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的版本,紀辛處理全曲的流動性與柔美度與之相比就顯得不足。開頭上行音階的音色彈得極美;但是中段幾處節拍放得太自由,反而顯得鬆散而且零亂,失去了夢一般浮動的美感,要到結尾高潮處才又收攏回來。

4. 三首馬厝卡舞曲Three Mazurkas (No. 4 in C-sharp Minor, Op. 30 / No. 4 in A-flat Major, Op. 41 / No. 1 in A Minor, Op. 59)

波蘭舞曲是宮廷舞蹈,馬厝卡則屬於民間。在幻想波蘭舞曲之後連演三首馬厝卡,就好比從幻夢中回到人間。No. 4 in C-sharp Minor是三首中彈最棒的,馬厝卡舞曲有點顛簸的三拍子在他的指尖趣味十足,紀辛加強了左手輪指的音色表現,節制之餘仍表情豐富。另外兩首就沒有這麼讓人驚喜,之前自由節奏失控的問題又出現了,左右手主從的搭配也不是很得宜。

5. 練習曲Etudes Op. 10 (No. 1 in C Major / No. 2 in A Minor / No. 3 in E Major / No. 4 in C-sharp Minor / No. 12 in C Minor)

6. 練習曲Etudes Op. 25 (No. 5 in E Minor / No. 6 in G-sharp Minor / No. 11 in A Minor)

蕭邦的練習曲作品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比如紀辛這次選彈的「別離曲」、「革命」、「冬風」,都是很有感情的曲目;但是回歸到「練習曲etude」的命題,這些作品也都需要一定的技巧為基礎才得以表現。紀辛是神童出身,技巧過人自是不在話下。看他演奏這些練習曲,恣意揮灑真是痛快極了。無論多快速的音群,多寬廣的音程,都好像喝水一樣簡單!重點是他明明可以輕鬆以對的曲子,卻彷彿不要命一般用盡力氣去催動樂句前進,每個和絃都用全身的重量去壓,每個音階都是用「碾」過去的,龍捲風般狂暴又華麗的音色教人傾倒!他這種彈法一連8首這樣彈下來真的會虛脫的,我猜他20年後恐怕也沒有力氣彈出這麼精彩的練習曲啦(現在聽到就是賺到!)。美中不足的是同樣的問題在「別離曲」時第三次出現,他似乎真的不擅長詮釋蕭邦纖細的一面。

總體來說,紀辛的觸鍵極有力度,音色非常深邃,大部分樂曲在他的詮釋之下都因此被撐出更大的格局。高超的技巧讓他輕鬆克服樂曲表面的障礙而能探索其深層內涵。但是他的演奏中陰柔面遠不如陽剛面出色,以致於呈現出一種鏗鏘有力的浪漫派….有點可惜(他演拉赫鋼協應該非常過癮~~)。

謝幕時全場起立鼓掌,觀眾不放他走,來來回回把他從後臺吵出來差不多10次吧!我覺得有時候standing ovation是一種情緒,整場的演出雖然是有瑕疵,但壓軸的練習曲真的太痛快了!Encore第一首是蕭邦的夜曲第八首,D大調op.27, no.8,我喜歡夜曲那種節制的美感,這需要手指高度的控制力與反覆練習來琢磨音色,我覺得紀辛彈得非常棒。當然要論那種柔情似水的琴聲的話他還是輸給鄧泰山一大截,不過其實不用這麼比較啦。第二、第三首普羅高菲夫的作品(suggestion diabolique與「三橘之戀」)我就不是那麼熟悉了。但大家應該也不是這麼在乎吧,反正多凹一首就多賺一首,票這麼貴當然要趕快拍手賺回來!

散場後的簽名一路從三號門排隊排到音樂廳後門的大廳前,不能拍照,也沒機會跟Kissin講到話。整個簽名動線就好像自動販賣機一樣,把CD交給工作人員,10秒後簽好名還給你,差別在於活生生的Kissin就在你面前低頭猛簽,唉~~這就是人紅,不然他一個一個慢慢簽完照完大概就12點了。

小記:

1.這天有看到焦元溥還有陳冠宇。我後面坐了一個小女孩,一派天真,但是開口錢閉口錢,真是納悶啊~她的父母可以讓她來聽這麼有水準的音樂會,卻又讓她有這般偏差的價值觀….

2.今天看到Kissin的精選封面差點沒笑出來,想不到連鋼琴家的唱片封面也會有抄襲問題,而且居然是抄襲芭芭拉阿姨耶。嗯,同是天涯捲毛人,抄襲何必曾相識?

51j5yXL1UAL__SL500_AA240_ f_1297718_1

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我一直深愛著你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G16273101912494

動人的小品電影!藏身在無數「標題式」的片名之間,『我一直深愛著你』第一人稱的敘述式片名就這樣脫穎而出抓住了我的目光,十足耐人尋味教人想一窺究竟呀。

Juliette因為殺害自己的小孩而入獄,在歷經十五年的牢獄生涯出獄後,妹妹Lea暫時將她安頓在自已的家。然而十五年的歲月使人改變,在Juliette和Lea之間,除了Lea極力欲彌補的隔閡外,Lea的家和家人對於Juliette而言,無一不顯得陌生。而入獄的原因,也在Lea夫婦和Juliette之間漫延著一股不信賴感…

導演Philippe Claudel以非常細膩的敘事,勾勒出一個禁錮女人/姊姊/母親的心靈,以及高牆內冰冷、孤寂的靈魂如何因為手足之愛而冰釋溶化的感人故事。

同年作品,同樣是邊緣人物重回家庭的題材,這部『我一直深愛著你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讓人很自然地跟Anne Hathaway主演的『瑞秋要出嫁Rachel getting married』做比較。相較於後者稍嫌凌亂的敘事手法與女主角強調衝突性的演技,本片在整體上就顯得格外內斂圓熟。

##ReadMore##

我相當喜愛電影散發出的舒緩氛圍,這要歸功於小說家出身的導演兼編劇Philippe Claudel匠心獨具的營造與鋪排。儘管電影一開場,Juliette這個謎樣的女人就給了觀眾許多疑惑:Juliette和Lea的年紀好像差很多?Juliette以前是什麼職業?Juliette的丈夫去哪裡了?Lea的小孩怎麼是黃皮膚?當然還有最關鍵的問題:Juliette為什麼會殺死自己的小孩?但是導演並沒有急著解釋,多解釋反而做作。我們就像電影裡面那些初識Juliette的朋友一樣,滿腹疑問卻只能耐心等待Juliette這口密封的箱子自行開啟。而關於Juliette的許多線索就慢慢地經由她求職、去警局報到、與妹妹游泳等生活情節不經意地一條一條揭露出來(跟真實生活一樣嘛!你很想知道某個八卦又不敢直接問,只能從這個人接電話的表情啦,不小心透露出的周末行程之類的線索去拼湊…)。

untitled2 我相當欣賞女主角Kristin Scott Thomas層次分明的演技。難得之處在於這個角色相當壓抑,除了最後揭露殺子真相時免不了要來個激動大哭的橋段之外,演員可揮灑的空間其實不寬,但她無論詮釋起剛出獄時略帶防衛性的畏縮、面對小妹接濟時的點滴在心頭、和外甥女互動時流露的母愛、中年女子乍遇心儀對象時的成熟與羞怯….都相當到位。女演員年過40脂粉未施面對鏡頭不僅挑戰自己的勇氣,也挑戰觀眾的耐性(你有膽不化妝我還沒膽看咧~),之前沒想起我上次看她演戲已經是10年以前的『輕聲細語Whisperer』了,還沒做好她已經變成歐巴桑的心理準備,著實受了不小的驚嚇。所幸我撐過了前1小時無數可怕的特寫鏡頭,才能欣賞後半段撥雲見日的溫馨劇情。

片名『我一直深愛著你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來自姊妹倆小時後一起在鋼琴前唱的歌曲,其實跟劇情沒什麼絕對的關係,但多少也點出了手足之情血濃於水,即使乖隔15年亦不曾斷絕。忽然想起我家姊弟倆小時後唯一一次合作四手聯彈的經驗也是相當難忘----災難一場!

全片我最愛的是最後一幕,姊妹倆人淚眼相擁後聽到樓下的有鑰匙開門聲,兩人眼神會心的交流,以下為設計對白: untitled1

妹:怎麼有人開門啊?
姊:怎樣?很意外喔?
妹:什麼!老姊你把家裡鑰匙給我同事了?
姊:歹勢啦,我們不小心就進展到這一步了…

導演把觀眾都當聰明人,故事在此嘎然而止,沒有多花鏡頭多說廢話,就表達了全劇終了的光明與希望,不知怎的這個盡在不言中的片尾讓我想起了『擁抱豔陽天Monster’s ball』最後一幕的星空唷。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昨夜雪深幾許

 95361232730384208

我喜歡看散文,主要是因為散文不挑時間不挑心情,有空就可以隨手捧著讀個一兩篇。不像小說,總希望可以一口氣看完好求個連貫;也不像詩,非得四下無人時大聲朗誦出來方能略其精奧。不過陳芳明這本『昨夜雪深幾許』算是個特例,讀起來還真是耗人元神啊。

曾經是海外台獨運動的核心人物,也曾擔任民進黨的文宣部主任(卸任後接班者為陳文茜),陳芳明挺身對抗過威權政治,也見證了政黨輪替後的荒謬。他發現能為人生帶來答案的是文學而不是政治。這本書是他的懺情錄,記錄了他與多位文學界與政治界重量級人物的交往。有恩師、有摯友、有敵人、有素未謀面的心靈導師,還有一個位置留給母親。雖然已經告別政治,皈依文學,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陳芳明身上的政治色彩還是濃得化不開。昔日的怒目少年在沸騰的血液冷卻後俯拭灰燼,有懊悔也有無悔,本書誠實地可敬,也沉重地可怕。

##ReadMore##

因為對詩的深入研究錘鍊了他的文字質地,因為黨外運動刊物超過百萬字的鍛鍊了他的筆鋒,也因為驀然回首的感慨太過深重,『昨夜雪深幾許』絕非一般的散文集。不僅思想密度極高,用字遣詞更是既精準又典雅,即使他記述的許多題材(如:左翼思想、本土文學)是我不熟悉的,他深刻的文字仍讓我不時撫冊讚歎。

書中我最喜歡的幾篇:「古典降臨的城市」談余光中對他的啟發,一詩一句如數家珍,字裡行間彷彿仍是那個戀詩如癡的少年,但對照他後來對詩人的辜負,又是無盡憾恨。「火紅的詩猶在燃燒」回憶他與陳映真劍拔弩張的論戰,爾後聽聞陳映真與死神搏鬥,沉澱的記憶格外澄澈,到頭來兩人都各擁著一個押錯的夢。「窗外滿地江湖」記述著他與許信良在海外為理想奮鬥的過往,以及他一路看著當年敬重的朋友為了追逐權力而放棄原則的遺憾,記憶不再是記憶,情誼不再是情誼,窗外寂寂,只能相忘於江湖。「負傷的旅行」雖是以林惺嶽為主角,卻是藉其畫作抒發自己流亡海外多年的思鄉之情。身為一尾逆著歷史洪流返鄉的鮭魚,此文是他對半生流離卻換來一場夢碎的告解。「奔流入海」寫他加入黨外運動後對家人的虧欠,倦鳥知返後母親卻罹患阿茲海默症,記憶猶如江水奔流入海般一滴不剩。這是對他的凌遲,教他永遠得不到母親的原諒。陳芳明縱筆大書政治夢、文學夢,卻極少提起家庭,我剛看幾篇時就覺得他的家人實在可憐,僅能在幾乎可忽略的篇幅中以類似「妻」這般不帶情緒的單字提及。唉,雪深幾許,埋葬的不止是夢而已,還有親情啊。

印刻文學近年來耕耘純文學領域頗有成果,「昨夜雪深幾許」更是其中佳作。不僅文章動人,書本的編輯亦十分出色。選字、排版、封面與內頁的攝影都非常用心,與內文搭配完美渾然一體。人過中年回望壯年,蕭瑟之處竟是風雨遮晴,雪斷足跡。陳芳明沉厚的筆觸讓我足足花了3個星期才讀完此書,心裡對他深感敬佩,也對他追尋文學的路途崎嶇若此感到同情。

※這篇心得寫來出奇順暢快速,可能是因為實在沒啥觀點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