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第一本讀的張惠菁是『你不相信的事』,立即震懾於她優緩文字之間幾乎是光芒萬丈的文采與精采的思辯。自那時起我便上窮碧落下黃泉地尋找著她的處女作『流浪在海綿城市』,想親見才女初試啼聲的記錄。奈何一本1998年出版的散文集一旦絕版起來還真的是徹底人間蒸發,連影子也不剩個渣。此後便難以忘懷地,每每捧起她之後的作品,總忍不住想像那本無緣一睹的逸品該是什麼面貌呢?
因緣際會,我最近買到了張惠菁去年底出的散文集『步行書』,又幾乎在同一個禮拜,我發現絕版多年的『流浪在海綿城市』再版了。所以我接連拜讀了她最新與最舊的作品。因為剛回醫院工作超級忙碌與惶恐的關係,這兩本幾乎都在公車上與睡前翻完的散文集也成為我近2個月來唯二的閒書。
##ReadMore##兩相比較,果然這10年日子沒有白過,飯也沒白吃。『步行書』大勝『流浪在海綿城市』!
『步行書』的頭幾篇生活瑣事的文章很沒重點,在書店試讀的我差點罷買。所幸後面關於歷史、閱讀與電影的文章真是驚喜連篇,詞藻平實但思緒來回跳躍揮灑自如,成熟更勝前作。『遣唐使』一篇從客死異鄉的日本遣唐使與歐陽修的詞作延伸出一場分離之中「放逐者」與「守候者」的兩般心情;而同一個主題到了『駙馬爺山水』與『身不繫』兩篇,談到因烏台詩案受害的駙馬爺與蘇東坡,又是另一幅景況。『三叩門』、『顏色』與『大河』則寫到了民國初年的人物與故事:沈從文、合肥四姊妹、康有為之女康同璧。三篇連在一起看,更是驚嘆張惠菁真是有辦法讀出屬於自己的滋味。而最令人驚喜的莫過於『斷背山』那篇,下筆之時作者只讀過小說,電影已經頻頻獲獎但仍未正式上映。她沒有受到電影畫面的干擾,單憑文字感受到關於Ennis與Jack的孤立無援與無所適從,「面對著那個他們毫不知悉,也從未脫口說出是愛的東西,如此,遂成就了一偉大的愛情」。
『流浪在海綿城市』寫就於作者留學愛丁堡的時期,題材除了留學生活,也包含了台灣的社會觀察,當然也有讀書心得。神奇的是,這本散文集還特地搭配了那種週刊風格的插畫。說實話我已經忘記90年代的插畫是怎樣風格了,但翻閱這本書時還是會有種置身舊式理容院讀雜誌的感覺。在這本書中,我們看到那個一切都尚未定型的張惠菁。彼時未及而立之年的張惠菁還有點憤世嫉俗的脾氣,字裡行間有著一種剛看透社會荒謬的嘲諷。文句結構上也比較口語化,節奏偏快,與後來幾乎是凝成膏狀的沉穩風格大不相同。天外飛來一筆的聯想力已經嶄露頭角,但還未見純熟,但如『萬聖節車禍事件』仍令人驚喜。以現在的標準衡量,書中的佳作仍有幾篇,比如從巴黎聖心教堂階梯起興的『落難階梯』;還有對照閱讀楊照自傳與米蘭昆德拉小說的『我們時代的蒼老寓言』。
連著閱讀張惠菁的初次亮相與最新墨跡,雖然整個文字的緻密度與溫度都改變了,但貫穿其中的本質不變。那入世卻保持距離的冷靜本質,那在時間空間的無限之中不斷探索的蒼老本質,這使得她的文字逐漸提煉出一種近乎真空的寂靜。即使她書寫著活生生發生在眼前的事情,也彷彿包裹在外太空的一顆膠囊之中,因此她成為一個真實參與的旁觀者。而她的文字真正好看,是因為她即使在遙遠距離之外仍然不斷地思索著、辯證著。因此,在她搖筆所勾勒出的太空中,慧黠靈光不停閃爍,寧靜卻明亮的流星雨於是焉在書頁燦燦發光。
爭取工作之餘的零碎時間,翻著書頁追逐她的流星雨,我樂此不疲。
## 這篇文章有80%在周六值班時寫就,有假日班若此,真是祖上積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