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長路 The Road

4901c51c16a41 0307387895

這是關於一對父子在末日之後相依為命的故事。世界遭逢巨變,萬物滅絕,晝的昏盲與夜的危機四伏無限交替,倖存者只能在冰雪與焦土之間勉力求生。人殺人,人吃人早已不稀奇。父親帶著從沒見過原來世界的孩子行過貧瘠的荒原,尋找活下去的希望….

##ReadMore##

2006年詹姆斯泰特布萊克紀念文學獎、2007年普立茲獎小說類獲獎、2007年美國鵝毛筆獎…本書獲得的讚譽及獎項不計其數。換言之,這本書不會太好讀!故事簡而言之就是父子倆人趕路、捱餓、覓食、逃亡、噩夢…的循環,全書沒有章節,沒有明顯推進的劇情,甚至主角也沒有名字沒有年齡。作者儘量用簡約的筆調描摹末日之境的荒蕪:一個煙塵漫天,天寒地凍的灰濛世界。第三人稱的敘事觀點不帶情緒,父子間的對話也不用引號註明,彷彿在這個活著都嫌奢侈的天地間,連思緒都只能極簡,容不得一絲複雜。

雖然『長路』這本書「在超現實的設定之下探討人性」的基礎架構,符合一般人對科幻小說的概念。但在書評家眼中,『長路』觸及的是末世寓言,是哲學,甚至是環保議題,但不是科幻。因為在現代人的憂患意識中,像書裡頭的恐怖末日是可能發生的;而千百年來人類未曾停止相互爭奪與傷害,更讓我們相信書中倖存者冷血相殘的景況絕不是推測,而是一種必然。讀書的同時,免不了也是會問問換作自己該怎麼辦,該不該堅守「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德原則?還是在天誅地滅之後決意將自私自利推向極端?我也不敢誇口說自己能守住什麼道德防線,相信世上也沒幾個人對自己有這麼高度的信心吧!所以,我想『長路』一書帶給我們的悸動,不只是父子彼此守護的可貴親情,也是因為作者讓我們看見了人性的光輝與高貴其實是如此脆弱,也因此是這樣地….難得。

看到一半時我很好奇作者該怎麼收尾,眼看世界的頹傾是無可挽回了,會不會最後父子兩人共赴黃泉散戲走人呢?翻到最後,故事還是推向了光明面。仔細想想,這樣的結尾似乎太軟弱?但話說回來我也未必能夠堅強地承受所謂「不軟弱」的結局。或許在兩百多頁的淒涼之後確實需要一個光明的收尾,不然這樣的小說誰也沒有勇氣翻第二遍了。

本書讓我聯想葡萄牙作家Jose Saramago的名著『盲目』,題材類似,我簡直分不出哪一本書比較恐怖,只是Jose Saramago更強逼讀者去直視人類喪心病狂後脫序的行為,閱讀時反胃更加嚴重。

『長路』的電影版已經拍攝完畢,演員有Viggo Mortensen、Charlize Theron、Robert Duvall、Guy Pearce,出場人物如此之少還能聚集這樣的卡司,實在是蠻神奇的…,不過這樣的題材很容易就變成地雷片了。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You can’t fight your nature

整頓醫務所的工作雖然累,但也有那麼一點點的成就感。趁著退伍之前,看看能做多少,就當作是做功德囉!繼上週我爬窗進入了廢棄公共浴室後,前天我決定進攻全醫務所最後一間密室:廢棄廁所。

##ReadMore##

這間廁所起碼作廢4~5年了,雖然我找到了一把寫著「廁所」的鑰匙,奈何怎麼轉就是開不了門,拔出來還沾了些黏黏臭臭的東西,不曉得是口香糖還是啥 =___=。不過,身為一名軍人,當然不可以這樣就認輸了,廁所還是有氣窗的嘛!只是,爬氣窗容易,跳下去難~~~我可不想在廢棄的廁所裡滑倒啊!更擔心的是如果我從裡面還是無法把門打開的話,豈不是又要狼狽地爬回來嗎?

所幸我跳下去後,這些假設都沒有成真,廁所封閉已久,業已沒有霉味或臭味,但是當我著陸的那剎那,大概驚起了50隻蚊子瘋狂飛舞吧!雖然我與蚊子在過去2週已經有非常豐富的對戰經驗,但是赤手空拳還是難以與千軍萬馬對抗,還是先避走以求自保囉!

逃回交誼廳,我抓起電蚊拍對駕駛兵說:「這個借我去斬妖除魔一下~」接下來5分鐘,我覺得自己像是少林寺「暗器房」中練武的小僧,持拍護體,招招命中,破空聲不絕於耳!很快地,在誅殺上百隻小蚊後,週遭已經迷漫了燒肉的味道,接下來的任務是誘捕躲藏的倖存者。我把電蚊拍伸向廁所的每個角落與暗處輕輕揮動,所到之處果然「群鶴舞空」,好不壯觀呀!大開殺戒的同時,我腦中不禁浮現電影『水深火熱Deep blue sea』的劇情:變種鯊魚就算聰明絕頂,畢竟也還是頭鯊魚,沒有辦法抵抗鮮血的誘惑,最後終於被人類撲殺。藏在廁所裡的蚊子再怎麼蚊多勢眾,再怎樣老謀深算,也終究是蚊子,只要一有震動就會亂飛,然後撲向電蚊拍的懷抱….(這種情景下殺蚊子,「看到黑影就開槍」是最好的戰術!)

稍微清理過後,這間廁所已經那麼嚇人了,小便斗與洗手台都還能用,只是3個小隔間中,有一間居然貼了「暫停使用」的紙條,真教人害怕呀!輕輕推門,果然看到層層蜘蛛網之下,可愛的蹲式馬桶中還盛著年邁的宿便(已經排出來的還能算是宿便嗎?好險已經不臭了)就算我今天再有衝鋒陷陣的精神,也禁不起陳年老兵,噢不!是陳年老便的恐怖攻擊。於是我決定封鎖小隔間,掃除工作到此為止!

所以說,萬物都無法違反自己的天性!凡是要對付自己製造出來的東西:小朋友,排泄物,核廢料….人類都束手無策。而我,正是地球60億該死的人類中最平凡的一員啊~~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In cold blood:冷冷的血,冷冷地寫…

InColdBloodCapote U124P4T8D1590054F107DT20090305171300

這是文學史上最富傳奇也最冷血的書寫。1959年11月15日,美 國南方小鎮發生滅門血案,吸引了作家卡波提(Truman Capote)的注意,他立即趕到當地,開始一連串訪談,包括對死者親友、鄰居、當地警局,以及最重要的──兩名殺人嫌犯。

往後五年半之間,卡波提全心投入於調查被害者一家、兩名凶手(狄克與貝利)的身世,並重建慘案發生經過,與近身採訪兩名嫌犯接受審判的過程。為了深入了解凶手的心靈,卡波提與嫌犯成為好朋友。有人說卡波提在兩人身上看見自己悲慘的童年,也有人說,卡波提最後愛上了凶手。

嫌犯自力救濟,四處發函抗議判決不公。但上訴官司最後沒打成,凶手仍然伏法,而描繪他們心靈狀態的《冷血》於1966年出版,成為美國最暢銷的文學經典,卡波提也藉此登上文學殿堂的巔峰,但他從此再沒能完成新的作品。

『冷血In cold blood』是聞名以久的文學名著,最近發行全新的校譯版本,讓我得以一窺這融合報導文學與虛構小說文體,在半世紀前掀起熱潮的奇書風貌。

##ReadMore##

『冷血』一書並沒有懸疑奇詭的鋪陳和高潮迭起的劇情,誰是兇手誰會被殺早在書本的開頭就昭然若揭。若是以驚悚小說來期待這本書,肯定會大失所望。因為Capote的筆下非但沒有渲染暴徒行兇的駭人場景,亦沒有布設警匪兩方在追緝與逃亡間緊繃的張力;相反地,全書幾乎是以定頻的緩慢節奏鉅細靡遺地將血案前前後後的點滴攤在讀者面前。不僅是兇手與受害人,還有一切與他們有關連的親戚朋友、愛人、牢友…都逃不過Capote的冷眼記錄。他們的生活作息、言談舉止、內心轉折…在書中一一呈現,400頁的小說中,Capote寫的每一句話都有憑有據。他用6年光陰採集關於血案的絲絲縷縷,紡就了繪著血案全貌的巨幅織錦。

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新聞媒體嗜血貪腥,恐怖攻擊與種族仇殺越演越烈,像這樣的滅門血案已不再令我們吃驚;但我們對於潛藏在這些暴行背後的情緒與憤懣的了解並沒有增加。所以在閱讀『冷血』一書時,讀到兇手的委屈與怯懦,進入他們無以名之的邪惡內心深處,仍然教人膽寒且悵然。因為Capote的書寫,我們被迫看見兇手完整的人生,而不能偷懶地給他們「惡人」的標籤。於是書裡清清楚楚地呈現了:即使他們的生命中有5%的部分是死有餘辜的邪惡化身,其餘95%的他們卻是平凡的窮人、普通的懦夫、一般的路人。更有甚者,他們身上也有著即使是暴行也掩蓋不了的善性。正如作家張惠菁所評:「卡波提的《冷血》透過細節的描寫,呈現了暴力與惡行平凡的一面,就像便利商店附近的流浪狗,或是雨天的招牌,那樣自然地存在,附著在我們生活的表象裡。

capote 最初會知道這本書,是因為2005年發行的電影『Capote冷血告白』。電影一如此書,緩慢冷靜的步調,描述了Capote調查血案的幾年之中,與小鎮居民以及兩名兇手的相處過呈。其中特別著墨Capote與兇手Perry Smith之間的互動。因為Smith畸形的身材與纖細敏感的性情讓Capote聯想到自己,勾起了他的憐愛之心。然而兩人在惺惺相惜的交往被後卻又各懷目的,Capote想從Smith身上獲得寫作的資訊,Smith則想藉由Capote得到上訴的機會(電影好像跟書上內容有點出入),因此是彼此交心卻又彼此剝削。最終Smith伏法,Capote則完成新書並獲得空前的名聲,可是享受盛名之餘,Capote卻體驗了無以名狀的荒涼,往後的人生再也無法完成新的作品。當年我是在飛機上看完這部電影,原本是沉悶地快讓人睡著了,看完後反而感到淒涼殘酷,數日難以揮去心中的陰影。

有人說Capote最後愛上了Smith,逝者已矣,我們無從查證。但可以確定的是Truman Capote為完成此書投注了龐大的時間與私人情感,然而他本人的角色卻從『冷血』一書中完全地抽離。他對Perry Smith隱約的傾慕在書裡藏匿無形,Smith在他筆下討不到便宜,仍舊被寫成一個咎由自取,自怨自艾的孤僻人物。理論上,Capote應該於兩名兇手入獄後在他們生活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但Capote卻隻字未提,僅僅在某個段落中以「某記者」的姿態低調出現。他這樣刻意的抽離也讓本書最後一絲絲血色與溫度都消失殆盡,剩下的是近乎解剖學形式的窺視、記錄與拆解。Truman Capote赤裸裸地呈現了一個血案的面貌,可是抽絲剝繭之後,真正的犯罪動機與行兇心境居然是一片空白。讀竟全書,心中所感並不是帶著了解的釋然,反而是猶如失重般的虛無。

寫著這篇心得,才發現讀完此書的我已經抓不住那「一嘗宿願」的滿足。體驗到殘酷與荒唐的另一個面相,就又與純真相離好幾步了。

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消失密室中的反省

我們家的醫務所曾經是個頗具規模的地方,除了留觀病房之外,還備有牙科室、一間貼滿鐵板密不透光據說要用來當作X光攝影室的房間、一間公共淋浴間與一間公共廁所。根據推測應該曾經有過整個衛生排在運作吧!不過繁華落盡,近年幾乎都是2員醫官慘澹經營,上述的房間一概失去原有功能。牙科室變成庫房,放置氧氣鋼瓶、心肺復甦機(急診室會用的那種Thumper,我也不知道買這個做什麼?還買了兩套咧~)等器材。X光攝影室也是庫房,但是堆放的都是你不會想拿出來的東西,比如又大又笨重就算搬出來也不知道該擺哪邊的機械式病床、成箱的病人服。淋浴間與廁所我從來沒進去過,喇叭鎖鏽蝕連鑰匙都很難轉開。每次隔著門上的玻璃窗口望進去,裡面又髒又舊,總覺得這兩間就像是軍中鬼話的場景,雖然心裡並不認為會看到什麼,但是入夜之後我從不走到那邊去。

這回,長官指示了幾個地方必須清空,不要弄得公共空間像是庫房一樣。我不想把牙科室弄亂,又覺得X光室擺不下,轉念一想,何不搬到淋浴間呢?於是我在某個難得陽光普照的早晨找個窗子爬了進去,赫然發現裡頭除了淋浴的小隔間之外,還有個脫水機,轉個彎竟另闢了一間室內的曬衣間!可想而知以前這醫務所是多麼地有組織有規劃!尷尬的是曬衣繩上居然還有掛衣服,天知道這些衣服幾歲了?我從裡頭轉開了這扇我用鑰匙始終打不開的門,同看護兵兩人把廢棄的櫥櫃搬進了曬衣間,忽然覺得自己很好笑,在醫務所住了半年多才發現這房間別有洞天,對廢棄空間視而不見的姑息態度實在是蠻糟糕的呀。

不過話說回來,因為大家都是義務役,自有義務役的生活哲學,所以有些苟且的態度其實是學長們一年一年傳承下來的。過去這一個月來,我們幾個醫官陸續作了些勉強算是積極的事兒,雖然比較辛苦,但多少為醫務所開了點新的氣象。發現曬衣間的那天,我其實心裡有點感慨,要是我更早有這個整頓的決心,而不是等到快退伍了才想到,現在的醫務所是不是早就煥然一新了呢?

還有不到一個月,我又要下基地了,退伍前應該不會回來,扣掉休假,我在這間醫務所的生活剩下不到兩週。現在只有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啦,驀然回首,居然覺得自己實在不該這麼混日子的…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美國故事2則 by 楊照

我不喜歡台灣政治人物的原因,是他們總表現不出自己的特色或觀點,反而多淪為政黨的麥克風,為了極端立場的爭鬥大聲吶喊著,失去了自己的步伐與理念。楊照的這兩篇文章讓我們看到政治人物的對立與忍讓,還有不夠資格稱作政治人物的人如何被後世看待,值得我們深思。

##ReadMore##

故事中的對照與反轉
文/楊照

美國開國元勳中,漢密爾頓和傑佛遜長期對立,而且他們確實有對立的深刻理由。

傑佛遜出身莊園主人,他熟悉的,是農業環境,是原始的北美殖民地狀況。革命之後成立了美利堅合眾國,傑弗遜對「合眾國」認真嚴肅以待,認定這個新國家應該堅持十三個舊殖民的既有自主地位,所以十三州才是國家權利主體,聯邦政府相對沒那麼重要,也就不該擁有太多權力。而且傑弗遜想像的美國,應該保持農業牧歌氣氛,有別於歐洲,尤其是英國的發展方向。

漢密爾頓呢?他出生於西印度群島,父母甚至沒有結婚,十八歲時,他給紐約的報紙寫了一封投書,描述了家鄉小島受到暴風雨襲擊的情況,靈活精采的文字吸引了紐約慈善家的注意,出錢讓這個偏遠地區的優秀青年到紐約求學,漢密爾頓才得以踏上北美大陸。

漢密爾頓不屬於任何舊殖民地,他不可能任同十三州中的任何一州,相反地,他對新成立的美國充滿熱情。他要看到美國聯邦強大,也就不會希望各州擁有太大的分權空間。漢密爾頓想像中強大的美國,要能跟歐洲老牌國家競爭,因此美國必須趕緊迎頭趕上發展工業,不能停留在低階農業生產狀態。

這兩個人,在制憲會議上正面衝突對決。儘管漢密爾頓執筆寫了鏗鏘有力的『聯邦主義者文件』,然而在實際政治角力上,畢竟是傑弗遜代表的分權派占了上風。具體通過的憲法,讓漢密爾頓大失所望。制憲後選出的第一任總統,是漢密爾頓的老闆華盛頓,於是漢密爾頓反而成了這部美國憲法最早的執行者。

一七九0年代,在華盛頓的支持下,漢密爾頓重整了美國聯邦財政,將各州的債務收攏來統籌處理,並且開始發行聯邦公債。一八00年,漢密爾頓的老對頭傑佛遜當選總統,上任之後沒多久,傑佛遜給內閣財長的重要任務,就是檢討漢密爾頓設計的財政制度。傑佛遜身邊的人都知道,這個命令背後預藏的目的,是要揭露漢密爾頓的「魯莽與錯失」,可是送到傑弗遜桌上的報告卻開宗明義說:「這是建構過的系統中最接近完美的一個」。

傑弗遜接受了這個結論,繼而他成為真正操控運作漢密爾頓財政制度的第一個總統。

在所有美國開國人物中,除了華盛頓以外,就屬傑佛遜和漢密爾頓的抗衡故事,最受歡迎,最常被一再傳述。因為這裡面有著讓故事吸引人的一項核心素質──戲劇性的對照與反轉。這兩個人有著相反的信念與主張,然而當他們手上握有真實權力時,漢密爾頓執行運作的,是傑弗遜設計的憲法;而傑弗遜執行運作的,卻是漢密爾頓設計的財政制度。兩個人不只對抗,而且換位糾結。

這樣的故事,不只逗人興趣,而且可以從中刺激出許多人生聯想,讓聽故事的人自己去發展關於各種不同主題的教訓──關於個性、關於身份、關於命運、關於制度、關於責任、關於歷史把玩作弄人的模式。

沒原則的人釀造的政治災難
文/楊照

一八00年,剛成立不久的美利堅合眾國要改選總統。那時候的選舉辦法還很簡陋,也就還有很多漏洞。例如,那時候還沒有總統、副總統搭檔競選的明確辦法,而是由得到最多選舉人團票的候選人當選總統,得次高票的就是副總統。

那年,原本執政的「聯邦黨」嚴重分裂,黨內跟「國父」華盛頓關係最密切的漢密爾頓,發表了一本五十四頁的小冊子,從頭到尾只講了一件事──攻擊當時的總統亞當斯有多糟。漢密爾頓的攻擊,在加上亞當斯自己的怠惰(擔任總統期間,他甚至很少去首都,一直留在家鄉麻州),讓亞當斯和「聯邦黨」選舉中一敗塗地。亞當斯的得票甚至掉到第三名,最高票的前兩名,都是對手「共和黨」的。

「共和黨」原本規畫傑佛遜競選總統,希望另一個候選人布爾(Aaron Burr)爭取副總統位子。沒想到,選舉人團票開出來,傑佛遜竟然跟布爾同票!

依照憲法,如果候選人得到一樣的選舉人團票以致無法選出總統,就由聯邦眾議院就兩位同票人選進行投票。眾議院票投了,結果是──傑佛遜三十五票,布爾三十五票!

怎麼辦?除非有眾議員明確地改變主意,不然美國總統就難產,連帶就會有聯邦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憲政危機。關鍵時刻,德拉瓦州選出的一位眾議員,抽回了原先對布爾的支持,改投傑佛遜,靠這一票讓傑佛遜當選總統。

戲劇性解決憲政危機的,靠的不是傑佛遜自己的力量,使上全力影響德拉瓦議員轉向的,是害聯邦黨分裂的漢密爾頓。

歷史上只能如此記載──漢密爾頓幫助傑佛遜當選了美國總統,如果不是漢密爾頓那本五十四頁的小冊子,傑弗遜不見得能贏過亞當斯,更直接的,如果不是漢密爾頓的運作,說不定總統位子就落在布爾的手中了。

然而這樣的歷史記載何等古怪、何等諷刺!那個時代,誰不曉得這兩個人──傑弗遜和漢密爾頓,是最尖銳的政敵?這兩個人,處處衝突處處對抗,而且他們的衝突對抗不止於個人關係層次,更牽涉到最深刻的價值信念差異。

漢密爾頓是個「大聯邦主義者」,積極擴張聯邦政府的權力,傑弗遜卻是個死硬的「各州分權主義者」,絕對看不得聯邦權力擴張凌駕於各州之上。漢密爾頓主張美國要發展工業,傑弗遜卻夢想將美國打造成農業莊園天堂。漢密爾頓支持廢奴,傑弗遜自己就是蓄養了大批黑奴的莊園主人。

漢密爾頓怎麼會幫傑佛遜當選總統呢?漢密爾頓運作眾議院投票最主要的理由──他討厭傑佛遜相信的所有原則,但之所以有那麼強烈的對抗與衝突,因為傑佛遜的信念清清楚楚。布爾呢?他根本不知道布爾相信什麼!

對一個缺乏內在原則的人的害怕,刺激了漢密爾頓寧可幫助自己的大對頭去當總統。歷史後來的發展,證明了漢密爾頓的選擇應該是對的。一部分的証明,來自於傑佛遜總統任內的表現,還有一部分,卻是來自漢密爾頓本身的悲劇。

所有人都知道漢密爾頓運作讓傑弗遜當選總統,他和布爾的樑子當然就越結越大了。選總統的前一年,漢密爾頓的大舅子就曾經跟布爾起過嚴重衝突,弄到兩人必須決鬥來衛護自己的尊嚴。那個年代,決鬥還是處理男人間爭端的重要手段,尤其如果爭執過程任何一方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傷害的話,會提出決鬥的要求,另一方如果不想被嘲笑的話,也就不能不接受決鬥的挑戰。

決鬥的形式,就像電影裡還看得見的,通常是清晨時分,雙方各帶著見證人到場,握著槍背對背站立,然後一起跨開一定的步數後,回頭射擊。決鬥中每個人只能發射一科子彈,所以決鬥的結果,有可能兩人都中彈,有可能其中一人中彈一人沒被打到,也有可能兩人都沒中彈沒事。決鬥的不成文規定,如果都沒打中對方,那就應該有風度地握握手,將導致決鬥的理由拋置腦後,等於解決了爭端。

漢密爾頓的大舅子和布爾的決鬥,就是以兩人都毫髮無傷,握手言和收場的。事實上,那個時代的決鬥,有越來越多比例得到這樣的結果。並不是那個時代的人槍法越來越差,而是決鬥的形式意義逐漸超過實質意義,氣不過時男人還是挑釁地叫人家來決鬥,可是稍稍冷靜了,就不見得真想為了那一點衝突取人性命或勇敢赴死。決鬥如果只是大家保有面子的辦法,那最好就有默契地讓槍打偏,這樣面子有了,更保住了生命的裡子。

一八0四年,副總統布爾任期即將屆滿,他估計自己很難得到共和黨和傑佛遜的支持提名連任,決定回到他崛起的基地──紐約,競選州長。大出布爾意外,他以為應如探囊取物的州長寶座竟然被對手奪走了。惱羞成怒,舊恨成新仇,布爾公開宣稱,自己紐約敗選,也是漢密爾頓在背後搞鬼所致。

讓布爾不能當選總統,漢密爾頓從沒否認過,但紐約州長選舉他還真沒插手。被這樣冤枉指控,是可忍孰不可忍,於是漢密爾頓訴諸決鬥來衛護自己的清白。

宿敵積怨,只剩下決鬥能處理了。決鬥場上,漢密爾頓與布爾跨開大步,回身,漢密爾頓槍口朝上,把子彈射向了天空,然而,布爾槍口射出的子彈卻打進了漢密爾頓的身體,取走了他還未滿五十歲的生命。

漢密爾頓有充分理由視這場決鬥為形式性的。布爾明明知道自己造謠理虧,也就明明知道決鬥的意義何在。而且在跟漢密爾頓大舅子的決鬥中,布爾就是用故意打偏的方式讓彼此下台的。所以漢密爾頓想都沒有想過要將子彈真正射向布爾。

漢密爾頓錯了。他忘記了自己當年的重要判斷──布爾是個沒有原則的人,布爾的行為是無法預期的。這個錯誤斷送了漢密爾頓的性命。

傑佛遜和漢密爾頓吵架吵了一輩子,然而當布爾出現時,這兩個人卻顯得再接近再相似不過,他們都是美國開國元勳,都是有原則有貢獻的人,布爾卻只以害死漢密爾頓的身分留名在歷史上。

政治上沒原則沒信念的人,破壞力之大,遠超過一般人的想像啊!

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散戲倒數

我農曆年前從基地回來時,醫務所有4個醫官,上個月某營下基地帶走一個剩3個,這個月另一營下基地又要拗走一個剩2個,下個月我要下基地,醫務所只留1個。眼看在退伍之前4人陣容永遠沒有到齊的一天,一年的役期也就要在無常的聚散間結束了,想想也有點感傷。

##ReadMore##

「當兵可以學到很多事情,只不過這些事情退伍之後都用不到。」

役期剩下不到100天,過去幾個月看到種種光怪陸離的事情確實也映證了這句話某種程度上是真的。畢竟這輩子大概不可能再有機會做這麼多表面工夫了,軍中的表面功夫實在超越醫院評鑑N倍啊…..。除非你在服役期間受了某些汽駕訓,退伍後還真的有些用處,只可惜這種受訓機會永遠輪不到醫官去…

而醫官的門診生涯,說實話還是跟以後的工作相關呀!流行性感冒這種東西很厲害,門禁擋不住,安檢也擋不住,一旦爆發開來,營區絕對和外面的世界同步。醫官不出門,未必能知天下事,但絕對可以知道最新一波感冒有哪些症狀。現在終於明白那些診所院長們的心情,為什麼小時候去看病常常會被醫生秒殺?實在是同一套症狀他已經聽過過100次200次了,有時候想要來點創新的症狀還真是難求啊!在這個環境裡也不太好鍛鍊knowledge,倒是可以鍛鍊態度。如何在奇妙的時間被叫出去看診時還可以滿臉笑容?如何在裝死的小兵(常常是女兵)面前堅守不給休單的防線?如何在別人質疑你的處置時笑瞇瞇地把發球權抓回來?

而當兵讓我學到的…嗯嗯…扣帳篷掉搭設撤收之後,大概就這麼多了,最大的收穫真的還是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