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基洛夫 睡美人

File_sleeping1024

上禮拜天跟爸媽去看了俄國基洛夫芭蕾舞團的『睡美人』,4個小時絕讚演出真是值回票價。

柴可夫斯基三大芭蕾舞劇的音樂我從小就聽得滾瓜爛熟,過去幾年來也陸續觀賞了『天鵝湖』和『胡桃鉗』的演出,三者中較不知名的『睡美人』則一直無緣欣賞。而幾年管弦樂團的經歷下來,『天鵝湖』和『胡桃鉗』的組曲我都演過,又是獨缺『睡美人』!其實『睡美人』的音樂相當典雅,尤其由豎琴彈奏的奧羅拉主題更是絕美。雖然主旋律不如『天鵝湖』淒美動人,但豐富與熱鬧程度絕對不亞於『胡桃鉗』。這回基洛夫芭蕾舞團再次來台獻藝,居然選在週末場次演出『睡美人』,真讓人開心!也顧不得預算就下手囉!

##ReadMore##

從小就耳聞六仙女之舞、青鳥之舞、公主獨舞、幻影共舞等劇中著名的段落,這次親見,真是對其舞步嘆為觀止。有些動作需要極強的肌力與柔軟度,根本像是在看雜技了。而我本人是很不愛看雜技的,總覺得讓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子在那邊頂燭臺頂水杯實在是又扭曲又殘忍;不過芭蕾舞不一樣,同樣是極高難度的動作,舞者的肢體自有一股優雅與從容教人心蕩神馳。

kirov_sleepingbeauty1web

此次基洛夫來台完全看不出台灣的不景氣,無論週末場或週間場次都幾乎滿座。米勒展、安迪沃荷展等展覽也同樣吸引了爆滿的人潮。看門道也好,湊熱鬧也罷,至少票房和觀賞秩序證明了台灣人懂得去試著欣賞這樣一流的藝術。對照現今台灣社會的亂象紛呈,媒體的嗜血聳動,還真教人納悶我們究竟是提升了還是沉淪了?

附記:這天中午在兩廳院旁的愛國東路上用餐,媽媽的朋友介紹了這家「小金樺」,北方點心做得相當細緻可口,不輸台北市其他點心名店。據悉他們現任的師傅只有二十多歲,害我真是羞愧啊~~

地址 : 台北市愛國東路90號
電話 : 0223569008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Evgeny Kissin獨奏會

1

人紅就是不一樣,這種景氣之下,在weekday開演奏會,賣這個價錢,還是可以滿座!

國中時第一次聽到紀辛(Evgeny Kissin)的名字,某一天周末報紙開了全版黑白頁在介紹這個神童出身的鋼琴家(你看現在的報紙哪可能刊登這麼有水準的內容?),大部分的內容我都忘記了,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段他和記者的對話:

記者:xx曲子的某一段,技巧非常困難,你是否也這麼覺得?

紀辛:嗯,的確是很難。

記者:那麼你練了多久才練起來呢?

紀辛:兩次。

不過這麼多年來,紀辛對我而言就是一個名字而已,真正聽他的錄音,還是最近一兩年的事情。他的風格非常陽剛,線條粗硬,大開大闔的樂曲最能彰顯他逼人的風采。一個月前忽然在台北街頭看見紀辛來台演出的旗幟,驚喜之餘也被票價嚇得裹足不前,幾番思量後還是決定下手,就當作去年底抱憾錯過安斯涅(Leif Ove Andsnes)演奏會省下的錢挪過來用吧!

##ReadMore##

這天下午我先去中正紀念堂看了遲遲沒去的『安迪沃荷巡迴展』,有點不舒服,感覺整個展場有著安迪沃荷的不安與自卑揮散不去。然後走去南門市場附近晃蕩晃蕩,最後買了一袋冷凍水餃拎進國家音樂廳,哈哈!

上半場:普羅柯菲夫

1. 三首鋼琴作品,選自羅密歐與茱麗葉
Excerpts from "Romeo and Juliet", Op. 75 (Juliet / Mercutio / Montagues and Capulets)

原本以為應該可以稍微小品一點的,想不到一開場的少女茱麗葉就很man,輕靈不足,霸氣有餘。象徵兩大家族糾葛的「Montagues and Capulets」就很適合紀辛的火力,不和諧音與切分音組成的陰沉旋律線在他的指下更顯肅殺,魔性十足。看他彈完的表情,想必自己也轟得蠻爽~~

2. Piano Sonata No. 8 in B-flat Major, Op. 84

全場最冷的曲目,3個樂章總合長達30分鐘。為了作功課,之前我費了點工夫才找到一份錄音,想不到此曲晦澀難以下嚥,無論是節奏、調性、主題都難以捉摸。幾番努力之後我這對木耳還是聽不出個所以然。最後決定放空一切直接進音樂廳接受考驗,結果一如所料地悽慘!整整20分鐘夢囈般的行板糊成一片~~如果連我都被擺平了,那在場那些看起來不到10歲的小朋友們怎麼辦呢?

第三樂章Vivace總算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至少整個音樂是有方向性的,而且兩次短暫幾小節以右手彈出的主題氣勢恢宏,恍若久旱甘霖一掃之前的迷霧啊!末了兩分鐘紀辛火力全開,快速音群高山流水般傾瀉,非常過癮!

下半場:蕭邦

3. 幻想波蘭舞曲Polonaise-Fantasie, Op. 61

不同於其他的波蘭舞曲,蕭邦的幻想波蘭舞曲沒有明亮的節奏與清晰的主題,甚至波蘭舞曲原有的三拍子結構都被分解了。蕭邦把音符從規格化的曲式解放出來後提煉出了意識流的浪漫,但並不是這麼好懂,甚至要到20世紀中葉才逐漸為世人接受並推崇。我初聽時也完全聽不出味道,但為了紀辛要演這首,我兩個禮拜來在幾個版本之間來回聽了快20次啊…

可惜此曲我覺得是整晚彈得比較不好的一首,因為我之前聽了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的版本,紀辛處理全曲的流動性與柔美度與之相比就顯得不足。開頭上行音階的音色彈得極美;但是中段幾處節拍放得太自由,反而顯得鬆散而且零亂,失去了夢一般浮動的美感,要到結尾高潮處才又收攏回來。

4. 三首馬厝卡舞曲Three Mazurkas (No. 4 in C-sharp Minor, Op. 30 / No. 4 in A-flat Major, Op. 41 / No. 1 in A Minor, Op. 59)

波蘭舞曲是宮廷舞蹈,馬厝卡則屬於民間。在幻想波蘭舞曲之後連演三首馬厝卡,就好比從幻夢中回到人間。No. 4 in C-sharp Minor是三首中彈最棒的,馬厝卡舞曲有點顛簸的三拍子在他的指尖趣味十足,紀辛加強了左手輪指的音色表現,節制之餘仍表情豐富。另外兩首就沒有這麼讓人驚喜,之前自由節奏失控的問題又出現了,左右手主從的搭配也不是很得宜。

5. 練習曲Etudes Op. 10 (No. 1 in C Major / No. 2 in A Minor / No. 3 in E Major / No. 4 in C-sharp Minor / No. 12 in C Minor)

6. 練習曲Etudes Op. 25 (No. 5 in E Minor / No. 6 in G-sharp Minor / No. 11 in A Minor)

蕭邦的練習曲作品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比如紀辛這次選彈的「別離曲」、「革命」、「冬風」,都是很有感情的曲目;但是回歸到「練習曲etude」的命題,這些作品也都需要一定的技巧為基礎才得以表現。紀辛是神童出身,技巧過人自是不在話下。看他演奏這些練習曲,恣意揮灑真是痛快極了。無論多快速的音群,多寬廣的音程,都好像喝水一樣簡單!重點是他明明可以輕鬆以對的曲子,卻彷彿不要命一般用盡力氣去催動樂句前進,每個和絃都用全身的重量去壓,每個音階都是用「碾」過去的,龍捲風般狂暴又華麗的音色教人傾倒!他這種彈法一連8首這樣彈下來真的會虛脫的,我猜他20年後恐怕也沒有力氣彈出這麼精彩的練習曲啦(現在聽到就是賺到!)。美中不足的是同樣的問題在「別離曲」時第三次出現,他似乎真的不擅長詮釋蕭邦纖細的一面。

總體來說,紀辛的觸鍵極有力度,音色非常深邃,大部分樂曲在他的詮釋之下都因此被撐出更大的格局。高超的技巧讓他輕鬆克服樂曲表面的障礙而能探索其深層內涵。但是他的演奏中陰柔面遠不如陽剛面出色,以致於呈現出一種鏗鏘有力的浪漫派….有點可惜(他演拉赫鋼協應該非常過癮~~)。

謝幕時全場起立鼓掌,觀眾不放他走,來來回回把他從後臺吵出來差不多10次吧!我覺得有時候standing ovation是一種情緒,整場的演出雖然是有瑕疵,但壓軸的練習曲真的太痛快了!Encore第一首是蕭邦的夜曲第八首,D大調op.27, no.8,我喜歡夜曲那種節制的美感,這需要手指高度的控制力與反覆練習來琢磨音色,我覺得紀辛彈得非常棒。當然要論那種柔情似水的琴聲的話他還是輸給鄧泰山一大截,不過其實不用這麼比較啦。第二、第三首普羅高菲夫的作品(suggestion diabolique與「三橘之戀」)我就不是那麼熟悉了。但大家應該也不是這麼在乎吧,反正多凹一首就多賺一首,票這麼貴當然要趕快拍手賺回來!

散場後的簽名一路從三號門排隊排到音樂廳後門的大廳前,不能拍照,也沒機會跟Kissin講到話。整個簽名動線就好像自動販賣機一樣,把CD交給工作人員,10秒後簽好名還給你,差別在於活生生的Kissin就在你面前低頭猛簽,唉~~這就是人紅,不然他一個一個慢慢簽完照完大概就12點了。

小記:

1.這天有看到焦元溥還有陳冠宇。我後面坐了一個小女孩,一派天真,但是開口錢閉口錢,真是納悶啊~她的父母可以讓她來聽這麼有水準的音樂會,卻又讓她有這般偏差的價值觀….

2.今天看到Kissin的精選封面差點沒笑出來,想不到連鋼琴家的唱片封面也會有抄襲問題,而且居然是抄襲芭芭拉阿姨耶。嗯,同是天涯捲毛人,抄襲何必曾相識?

51j5yXL1UAL__SL500_AA240_ f_1297718_1

2009年3月23日 星期一

我一直深愛著你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G16273101912494

動人的小品電影!藏身在無數「標題式」的片名之間,『我一直深愛著你』第一人稱的敘述式片名就這樣脫穎而出抓住了我的目光,十足耐人尋味教人想一窺究竟呀。

Juliette因為殺害自己的小孩而入獄,在歷經十五年的牢獄生涯出獄後,妹妹Lea暫時將她安頓在自已的家。然而十五年的歲月使人改變,在Juliette和Lea之間,除了Lea極力欲彌補的隔閡外,Lea的家和家人對於Juliette而言,無一不顯得陌生。而入獄的原因,也在Lea夫婦和Juliette之間漫延著一股不信賴感…

導演Philippe Claudel以非常細膩的敘事,勾勒出一個禁錮女人/姊姊/母親的心靈,以及高牆內冰冷、孤寂的靈魂如何因為手足之愛而冰釋溶化的感人故事。

同年作品,同樣是邊緣人物重回家庭的題材,這部『我一直深愛著你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讓人很自然地跟Anne Hathaway主演的『瑞秋要出嫁Rachel getting married』做比較。相較於後者稍嫌凌亂的敘事手法與女主角強調衝突性的演技,本片在整體上就顯得格外內斂圓熟。

##ReadMore##

我相當喜愛電影散發出的舒緩氛圍,這要歸功於小說家出身的導演兼編劇Philippe Claudel匠心獨具的營造與鋪排。儘管電影一開場,Juliette這個謎樣的女人就給了觀眾許多疑惑:Juliette和Lea的年紀好像差很多?Juliette以前是什麼職業?Juliette的丈夫去哪裡了?Lea的小孩怎麼是黃皮膚?當然還有最關鍵的問題:Juliette為什麼會殺死自己的小孩?但是導演並沒有急著解釋,多解釋反而做作。我們就像電影裡面那些初識Juliette的朋友一樣,滿腹疑問卻只能耐心等待Juliette這口密封的箱子自行開啟。而關於Juliette的許多線索就慢慢地經由她求職、去警局報到、與妹妹游泳等生活情節不經意地一條一條揭露出來(跟真實生活一樣嘛!你很想知道某個八卦又不敢直接問,只能從這個人接電話的表情啦,不小心透露出的周末行程之類的線索去拼湊…)。

untitled2 我相當欣賞女主角Kristin Scott Thomas層次分明的演技。難得之處在於這個角色相當壓抑,除了最後揭露殺子真相時免不了要來個激動大哭的橋段之外,演員可揮灑的空間其實不寬,但她無論詮釋起剛出獄時略帶防衛性的畏縮、面對小妹接濟時的點滴在心頭、和外甥女互動時流露的母愛、中年女子乍遇心儀對象時的成熟與羞怯….都相當到位。女演員年過40脂粉未施面對鏡頭不僅挑戰自己的勇氣,也挑戰觀眾的耐性(你有膽不化妝我還沒膽看咧~),之前沒想起我上次看她演戲已經是10年以前的『輕聲細語Whisperer』了,還沒做好她已經變成歐巴桑的心理準備,著實受了不小的驚嚇。所幸我撐過了前1小時無數可怕的特寫鏡頭,才能欣賞後半段撥雲見日的溫馨劇情。

片名『我一直深愛著你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來自姊妹倆小時後一起在鋼琴前唱的歌曲,其實跟劇情沒什麼絕對的關係,但多少也點出了手足之情血濃於水,即使乖隔15年亦不曾斷絕。忽然想起我家姊弟倆小時後唯一一次合作四手聯彈的經驗也是相當難忘----災難一場!

全片我最愛的是最後一幕,姊妹倆人淚眼相擁後聽到樓下的有鑰匙開門聲,兩人眼神會心的交流,以下為設計對白: untitled1

妹:怎麼有人開門啊?
姊:怎樣?很意外喔?
妹:什麼!老姊你把家裡鑰匙給我同事了?
姊:歹勢啦,我們不小心就進展到這一步了…

導演把觀眾都當聰明人,故事在此嘎然而止,沒有多花鏡頭多說廢話,就表達了全劇終了的光明與希望,不知怎的這個盡在不言中的片尾讓我想起了『擁抱豔陽天Monster’s ball』最後一幕的星空唷。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昨夜雪深幾許

 95361232730384208

我喜歡看散文,主要是因為散文不挑時間不挑心情,有空就可以隨手捧著讀個一兩篇。不像小說,總希望可以一口氣看完好求個連貫;也不像詩,非得四下無人時大聲朗誦出來方能略其精奧。不過陳芳明這本『昨夜雪深幾許』算是個特例,讀起來還真是耗人元神啊。

曾經是海外台獨運動的核心人物,也曾擔任民進黨的文宣部主任(卸任後接班者為陳文茜),陳芳明挺身對抗過威權政治,也見證了政黨輪替後的荒謬。他發現能為人生帶來答案的是文學而不是政治。這本書是他的懺情錄,記錄了他與多位文學界與政治界重量級人物的交往。有恩師、有摯友、有敵人、有素未謀面的心靈導師,還有一個位置留給母親。雖然已經告別政治,皈依文學,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陳芳明身上的政治色彩還是濃得化不開。昔日的怒目少年在沸騰的血液冷卻後俯拭灰燼,有懊悔也有無悔,本書誠實地可敬,也沉重地可怕。

##ReadMore##

因為對詩的深入研究錘鍊了他的文字質地,因為黨外運動刊物超過百萬字的鍛鍊了他的筆鋒,也因為驀然回首的感慨太過深重,『昨夜雪深幾許』絕非一般的散文集。不僅思想密度極高,用字遣詞更是既精準又典雅,即使他記述的許多題材(如:左翼思想、本土文學)是我不熟悉的,他深刻的文字仍讓我不時撫冊讚歎。

書中我最喜歡的幾篇:「古典降臨的城市」談余光中對他的啟發,一詩一句如數家珍,字裡行間彷彿仍是那個戀詩如癡的少年,但對照他後來對詩人的辜負,又是無盡憾恨。「火紅的詩猶在燃燒」回憶他與陳映真劍拔弩張的論戰,爾後聽聞陳映真與死神搏鬥,沉澱的記憶格外澄澈,到頭來兩人都各擁著一個押錯的夢。「窗外滿地江湖」記述著他與許信良在海外為理想奮鬥的過往,以及他一路看著當年敬重的朋友為了追逐權力而放棄原則的遺憾,記憶不再是記憶,情誼不再是情誼,窗外寂寂,只能相忘於江湖。「負傷的旅行」雖是以林惺嶽為主角,卻是藉其畫作抒發自己流亡海外多年的思鄉之情。身為一尾逆著歷史洪流返鄉的鮭魚,此文是他對半生流離卻換來一場夢碎的告解。「奔流入海」寫他加入黨外運動後對家人的虧欠,倦鳥知返後母親卻罹患阿茲海默症,記憶猶如江水奔流入海般一滴不剩。這是對他的凌遲,教他永遠得不到母親的原諒。陳芳明縱筆大書政治夢、文學夢,卻極少提起家庭,我剛看幾篇時就覺得他的家人實在可憐,僅能在幾乎可忽略的篇幅中以類似「妻」這般不帶情緒的單字提及。唉,雪深幾許,埋葬的不止是夢而已,還有親情啊。

印刻文學近年來耕耘純文學領域頗有成果,「昨夜雪深幾許」更是其中佳作。不僅文章動人,書本的編輯亦十分出色。選字、排版、封面與內頁的攝影都非常用心,與內文搭配完美渾然一體。人過中年回望壯年,蕭瑟之處竟是風雨遮晴,雪斷足跡。陳芳明沉厚的筆觸讓我足足花了3個星期才讀完此書,心裡對他深感敬佩,也對他追尋文學的路途崎嶇若此感到同情。

※這篇心得寫來出奇順暢快速,可能是因為實在沒啥觀點吧,呵呵!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關於林憶蓮, 這些...與那些.....

Sandy

上個月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出版了專書介紹台灣流行音樂200張最佳專輯。捧書在手,邊看邊讚歎也邊看邊咒罵。更重要的是掩卷之餘細想自己究竟該補收哪幾張經典呢?近年轉攻電影配樂與古典樂,我對當今流行歌曲的熟悉度已經不足以自稱「人肉點唱機」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的日子裡我聽的流行音樂只會越來越少。這樣的情況下,過往時光的經典之作愈發耀眼突出。而所謂「經典」之林,絕對有林憶蓮的名字。

##ReadMore##

因「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一書的出版,協會舉辦了幾場座談會,會中有人透露消息,表示林憶蓮的『Love, Sandy』專輯已經絕版。這消息著實令我吃驚,隔天去幾家常逛的2手唱片行,果然不見這張的蹤影,哇賽!雖然沒有入選經典200,這張唱片絕對是林憶蓮最重要的國語專輯,幾百年前就想收這張,左拖右拖居然拖到它絕版了!再貴的唱片也比絕版買不到的便宜,我一不做二不休馬上去拍賣網站標了一張,順便再帶一張1997年出版的『最愛林憶蓮live專輯』,好在行情尚未哄抬,價錢還算公道。

love sandy

歌手在退出一線主流市場之後轉戰電台當起DJ,這樣的例子在台灣並不少見,鄭怡、萬芳、李麗芬、張清芳等都是成功的例子。香港發跡的林憶蓮剛好相反,是以學生DJ的身分出發再轉攻歌壇。據說她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會唱歌,頭兩張唱片算是她的摸索期,直到『灰色』成功蛻變,『都市觸覺』系列專輯讓她站上天后的山巔。等到推出讓我正式認識她的『Love, Sandy』專輯,她的風格已經成熟多年並開始轉變,在香港的聲勢也漸漸下滑(其實她出道早,當年也才28歲)。這個時期的林憶蓮已經棄守她曾經用心耕耘的快歌市場,專注在都會情歌領域。細聽『Love, Sandy』專輯,9首歌曲清一色寫的是傷心戀情。然而林憶蓮卻是一頭俏麗短髮,身著春意盎然的粉色裝扮,巧笑倩兮。她歌聲中柔情似水、知性溫暖的特質在這張專輯中發揮得淋漓盡致。除了製作人李宗盛功不可沒之外,李偲菘、郭子、黎沸揮等人操刀的曲子也支支動聽。悲傷情歌一整輪聽下來,心情反而更好!

『Love, Sandy』之後,林憶蓮與李宗盛又合作了令人激賞的『夜太黑』,都會色彩更顯濃厚,歌曲難度也更高。而下一張富實驗色彩的專輯『鏗鏘玫瑰』是她最後一次演繹李宗盛的作品。李宗盛曾為兩人不再合作解釋:「Sandy生產後唱腔改變,現在的歌聲已經不適合再唱我的作品。」雖然多年後兩人仳離,證明情已逝才是最大的原因,但林憶蓮歌聲改變也的確是事實。從離開滾石唱片後推出的幾張作品都可聽出她加強了鼻腔的共鳴,聲音多了點金屬質感,原本偶爾出現的喉音卻不見了,是以早期那股小女子一搏天地的氣勢也就削弱,不再具有亦剛亦柔的面向。所幸她仍唱出了「飛的理由」、「重遇」、「I’m not strong enough」等餘韻無窮的好歌。

 sandy live

現在回頭去聽1997年的『最愛林憶蓮live』,曲曲演出精彩,火花更勝錄音室版本。一連串80’s末期的快歌組曲聽得我血液沸騰;「情人的眼淚」中醉人的藍調風情也在「夢醒時分」裡頭驚喜重現;擅長真假音轉換的她翻唱「領悟」遊刃有餘;老上海風味的「玫瑰香」編曲神來一筆加入了拉丁舞曲元素,媚態更上層樓。這張live專輯的選曲有所侷限,並不能代表她超過20年的音樂旅程,但確實是她在事業、感情、歌聲狀態皆處於巔峰時期留下的珍貴記錄。

自從2006年的『呼吸』之後就未再推出新作,不知道林憶蓮還有沒有興趣發行國語專輯呢?曾經是港台最重要的女歌手,或許她正經歷著所有巨星都終究要走的路--過氣,但現今膚淺速食的樂壇又何嘗有能力為她再創經典呢?即使思念越來越濃,也只能把你在我心中啊!

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心寒才是寒

遭到自己人暗箭中傷的感覺,真的糟糕透了。

原本以為自己handle得很好,還笑咪咪地跟同梯醫官說:「沒關係,日子還是要過啊~」但事發至今48小時,我才發現自己還是沒辦法從心灰意冷的狀態中恢復。 雖然我還不是身處暴風圈的中心,但這兩天來我已經逐漸失去理性的客觀立場,也不能騙自己毫不在意了。可能這個心情乘以20倍就是醫生被病人告的感覺吧。

朋友說我有心機有手腕,我也承認--但我寧可永遠不要用到。這兩天我真的有在構思如何討回公道,但心裡又有個聲音告訴我「不值得」。為了幾個敗類生氣傷神我自己也覺得可笑,可惜我還無法達到波瀾不驚的境界啊。

除了醫官彼此大吐苦水之外,我療傷的方法是讀食譜。柴米油鹽之間至少看不到機巧與醜惡。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國小學修辭?

像我這樣國小畢業十幾年,又還沒有結婚生小孩的人,確實難以知曉現在國小教育變成什麼樣子。若不是最近李家同教授的一篇文章讓新聞炒了起來,我也不知道現在國小的國語課難度提高,甚至高到小朋友必須去補習的程度。

##ReadMore##

李家同教授說國小四年級考題裡出現的「遞進複句」、「目的複句」、「映襯法」等考題他一題也不會,要小朋友搞清楚這些修辭理論真的是揠苗助長。我仔細想想,這些玩意兒我國小時還真的”有教過”咧!我五年級時老師上課時有「補充」 過這些語法,我記得其實課文與課文間的幾頁都會有這些例句,教導學生各種句型。這些內容當然不可能考出來啦,這種考題真的太刁難小朋友了。印象中全班大概也只有我把那些補充教材搞懂。但試問10歲的小朋友能不能吸收這種內容?答案絕對是可以!不過重點不是小朋友是否能了解這樣的內容,而是小朋友學那些內容真的有用嗎?

當年學會這些修辭技巧對我的作文能力一點幫助也沒有,也完全不能提升我欣賞文學的能力。其實這些「遞進複句」、「轉折複句」聽起來真有點像文法名詞,外國人學中文或許需要這些文句分析,就好像我們學英文需要去學「祈使句」、「假設句」,我們都以中文為母語了,學這些是想怎樣啦!

而我相信國小國語課程中艱澀的內容絕對不只修辭學而已,不過以這樣的難度,對照前陣子國中學生不會背也不了解國歌歌詞的新聞,不就是最棒的「映襯」嗎!管他國語課本教得有多難,全民國文程度低落是不爭的事實。每天看的電子與平面廣告充斥著用錯的「的」、「得」、「地」與「在」、「再」。隨便看一篇文章就可以看到有人蠻有學問地說什麼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拜託!「錯」是磨刀石,「攻」是砥礪琢磨的意思;誰要砥礪磨刀石啊?這句話來自詩經小雅,應該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為錯」!更別說放眼望去幾乎沒有人把「效尤」用對了(效尤是指仿效他人的過錯,見賢思齊的事情可不能說成效尤~)。

所以說,課本編這麼難有什麼用?國文課程的重點應該是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不敢講變成大作家,至少要有欣賞文學的能力,若有可能則進一步讓文學進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如果沒有「文學」,修辭學也是死的。而一門把10歲小孩趕進補習班的國語課,真的教會小朋友欣賞了嗎?

以後我有小孩,我一定要讓他認識文學的美,特別是中文的美,而且還要每天快樂地上學,至少要跟他老爸一樣快樂。不過在台灣詭譎的教育環境下,這個心願好像越來越難達到了。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送行者 おくりびと

            Departures (Page 1)

上星期聽了原聲帶大受感動,原本安排周一休假是要去看安迪沃荷展的,結果一個衝動之下更改行程去看了送行者。

其實沒有對這「一個失業的大提琴家誤打誤撞進入殯葬業的故事」抱太多期待,就這麼一股衝動腦袋空空地去看了。而電影也沒有太大的包袱,只不過是講個故事罷了。但導演在主觀與客觀間不停轉換的視角實在巧妙,彷彿手持一面小鏡:對人照眾生悲喜,對己照自身哀榮。畫面一如明鏡,是沒有情緒的,然而這鏡中風景承載著人間共通的、私密的感情,卻又十分清晰細膩。

##ReadMore##

以職業為主題的電影總喜歡強調該職業的「偉大」,但『送行者』不同,它呈現出了殯葬業的「美感」。不為成就什麼,也毋須犧牲多少,僅僅虔心莊重地送人走最後一程,就是神聖且優雅,所以孔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份美感來自「尊重」之德,既是尊重往生者,也是尊重家屬,更是尊重自己的工作。

醫生的工作某個層面上也跟禮儀師有共通之處,因為我們都在服務心靈脆弱的人。有時候細心溫柔或敷衍交差之間僅是一念之差,我們就容易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給予他人很大的陰影。電影中禮儀師遭遇的困難在醫院中也不少見,應對之際的人情練達需要長時間的學習。只要在崗位上一天,這就是我們一輩子的課題。

公司三人平安夜的聚餐是最觸動我的一幕。大快朵頤後的大悟搬出大提琴演奏了Charles Gounod的「Ave Maria」。琴聲悠悠,三人在明亮的小客廳裡,思緒隨著琴音各自飄揚,直抵心裡那包藏好的幽暗角落。孤單,隱身在溫暖之間,而竹籃裡的炸雞還沒吃完呢。在琴弦的顫動背後,是一份連孤獨哀傷都無需再藏匿的歸屬感,悄悄地暈散了。

departures1

澡堂大嬸的故事線是一大重點。原本懼殯葬業如瘟疫的親友們直到澡堂大嬸過世,才了解大悟身為禮儀師的意義與價值,進而諒解、尊敬。這點出了死亡其實一點也不遙遠,而是隨時在我們身邊。雖然平時大家視如大忌隱諱不提,卻不可能將其真正阻隔在生活之外,只有在死亡如此貼近時,才能領悟到原先的畏懼與嫌惡是多麼無謂。就如同親友們妖魔化了禮儀師的工作,我們總會以偏概全地用刻板的言語去定義我們不了解的領域,也許「去人性化」才是人心麻木的慣性吧。

劇中鋪陳多次的father issue,理所當然成了結局的重心。大悟凝視著父親的遺容,終於將童年記憶裡那張模糊的臉想了起來。這應該是全劇最大的哭點吧!我想,大悟其實一直很想原諒他爸爸,只可惜他始終找不到理由放下心底的怨懟。直到扳開父親的手,驚見孩提時期自己送給他的鵝卵石,他終於有了親情的憑據,眼前沉睡的老人才終於熟悉了起來。我雖然也大受感動,但奈何淚腺就是罷工啊,帶了面紙卻用不到的感覺真的很嘔!

 departures2

久石讓的配樂維持他一貫的風格:旋律性極強,有時色彩濃烈甚至凌駕於畫面之上。雖然音樂飽滿的情緒和導演不時刻意留白的手法稍有衝突,但耳朵實在是享受呀!在久石讓量多質精的配樂作品中,『送行者』的音樂並不算什麼突破;但將大提琴獨立出來作為主角的電影配樂畢竟少見,這確實是一次精彩的示範。大提琴本來就很適合表現低迴哀戚,『送行者』的配樂將這特色發揮地淋漓盡致。

導演10年前的作品『秘密』曾經讓我哭到脫水,女主角也是廣末涼子。只不過時光荏苒,經過人生風浪的她已不復當年全才美少女的模樣了。不過看到廣末在本片成熟的表現(雖然不太需要演技啦~)還是很開心。

※這篇感想不知為什麼這麼難寫,好久沒寫出如此雜亂的文章了,懶得修就這樣放著吧!

departures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