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邦媛老師的學養就不用說了,我很喜歡她的散文筆觸,去年她推出了自傳『巨流河』,而我卻因為它是一本逼近600頁的大書而打退堂鼓,最後反而是媽媽看完後大力推薦。趁著空閒的1月,我翻開了它就很難再闔上了。真是本擲地有聲的巨作呀!
##ReadMore##乃至於來台後擔任立法委員,於教育界、文化界、政界都是重要人物。有父如此,齊邦媛老師自幼所受的薰陶與栽培自是不凡。然而生長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知識分子亦不能身免於貧苦與克難的生活。『巨流河』全書順著時間脈絡,循童年的東北生活,抗戰時空襲警報與讀書聲並行的求學時光,文學啟蒙的大學生活,來台的婚姻生活與教職,國立編譯館與國際筆會的工作…,末了回顧一生,重新踏上中國大陸與故友相見,一切回憶,或驚濤駭浪,或涓涓細流,皆納入平靜的汪洋,歸於寂靜。全書涵蓋範圍極廣,有國家大業亦有兒女私情,但因作者下筆字字懇切,不同主題之間只覺各有各的真情,只感豐富而絕不龐雜。
敘述抗戰八年期間,學校一路隨著國民政府西遷逃難求學的那段文字極為深刻。有車搭車,有船乘船,但船只能晚間航行,白天必須靠岸躲避日軍的轟炸機。交通工具不夠時,大一點的孩子只能靠自己的雙腳,幾百里的路程,一省走過一省。現在是觀光名勝的廣西七星岩洞,當年竟也曾是流亡學生克難的臨時居所。然而艱苦環境更加強了求學的決心,只要能容納30人的空間就可以當教室。「知識」在那樣的年代是何其寶貴!而有機會成為「知識分子」更是何其榮幸!讀書不只是個人對學識的渴求,更大的驅策還有「讀書報效國家」的使命感。今天的我們已經感受不到那種國家意識,網路上信手得來的大量「非知識」更沖毀了知識的價值。老一輩批評我們是「太過安逸的軟弱」其實不是沒有道理。
齊邦媛老師與義兄張大飛的情誼貫穿了本書的前半冊。這段故事早前曾在張曉風老師的文章裡讀到過。曉風老師文中雖只以「前輩」代稱,但文壇尚在人世可以被她稱為前輩的女性已經不多,再與此書對照,自然知曉齊邦媛老師就是文中主角。張大飛的父親被日本人活活燒死,齊家將他視如己出般照顧。後來他報考空軍,成為叱吒一時飛虎隊的飛官。齊老師與他多年書信往返間漸漸滋生了微妙的情感,但兩人未能一字談及兒女情愛,張大飛便為國捐軀。她回憶某日校園中短暫的見面,大雨裡的一個轉身便是永別,此生她再沒能夠見他一面。讀到那段時我眼眶不自覺濕了,轟然墜進死生契闊的空寂之中,好一陣難以言說的悵惘。齊老師寫道張大飛那樣在天上保家衛國的英雄是她不敢以兒女私情褻瀆的對象。這份深藏數十載的傾慕到了華髮之年娓娓道來依舊刻骨銘心,這就是年少情懷的動人之處啊!
回顧教書以及赴美進修的章節令我大大嘆服。嘆服的是齊邦媛老師「治學」嚴謹又認真的態度。雖然自認也非怠惰之徒,但我想自己一輩子都沒有辦法達到那樣的境界。文學從興趣變成學問之後,就不能只是片刻心領神會的喜悅而已。它必須是長時間勤奮不倦的浸淫與體會。而真正讓我羨慕的並不是齊老師的學識,而是追求知識的精神。她自少年時期走進文學的大門之後便未曾遲疑地像前探索,憑這份近乎信仰般的執著,她方能領略置身文學花園最深處的幽香。
有關與文壇健筆們交往的故事還有中華民國筆會的故事雖也占了一定篇幅,但其內容流於記事。相較之下,數年前的散文集『一生中的一天』就詳實記載了她與多位文人的互動,更值得一讀。猶記得當年讀她書寫殷張蘭熙(殷琪之母)女士的那篇文章大受感動。兩人在中華民國筆會結下深刻的友誼,然而殷張蘭熙女士喪夫後卻不幸罹患老年失智症,文學離開了她的生命,更幾乎失去所有記憶。當齊邦媛探病時,她只能顫抖地唸著「邦…」,這已是她腦海中僅存珍貴的片段。
前半冊提及抗戰期間共產黨在各大校園以讀書會的形式吸收年輕學子的情況,齊老師沒有參加讀書會,被貼上了「醉生夢死」與「反動」的標籤,不僅在校園備受冷言相待,許多珍貴的友誼也在不知不覺中消逝了。當年她憑著一紙聘書飄洋過海到台灣工作時,並沒能預料不久之後的政局變色,至交好友此生竟再不能相見。待她重新踏上闊別已久的故土時已是塵滿面,鬢如霜的老者,摯友魯巧珍纏綿病榻已近彌留,卻仍強撐病體相見,開場白是顫萎地唸著杜甫的『贈衛八處士』: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
焉知二十載,重上君子堂。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執,問我來何方。問答乃未已,驅兒羅酒漿。
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主稱會面難,一舉累十觴。
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想我少年讀此詩時並不能領會其中的感慨,常常在校園中對著幾次碰不著面的朋友煞有其事地說著彼此「動如參與商」!讀到這段時,我終於稍稍領略了杜甫筆下那份巨大的,無邊無際的遺憾與滄桑感。作者放眼陌生的上海市,感嘆自己當年若真的為了此處的燦爛繁華而留下,只怕早已被當作黑五類被鬥死。當年的去留原只關乎志趣,此時回想卻決定了生死啊!
天下文化以「讀了這本書,你終於明白,我們為什麼需要知識分子。」為標語宣傳此書,但此書不只於此。這本書包含了對生命的熱情,愛,與寬容,對歷史的紀錄與對典範地致敬,雖是「自傳」,但下筆所為已經不僅是個人。巨流河滾滾,孕育一代學人如斯,而我以讀過這本書為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