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

二次基地

從五月中開始我又下基地了,又一次離開安逸的醫務所,來到濕熱難當的中南部與部隊一同生活。11個月的役期中遇到了兩次基地,雖然大家都用調侃的語氣說我「幸運」,但換個角度想想,這又何嘗不是一個難得的機遇呢。因為上一次的基地,我交到了一些好朋友;也因為上次的辛苦,讓我的軍旅生涯多了許多難忘的回憶,更因此能夠以不一樣的心情看待回到醫務所之後的生活。在將退伍之際又來到基地,心中確實百味雜陳。

##ReadMore##

猶記去年基地,我面對不熟悉的業務、不熟悉(且略帶敵意)的部隊同袍、令人難以接受的部隊文化,最重要的是住院醫師apply在即,兩造壓力夾殺。而今想起來都彷彿上個世紀的風暴了,但彼時總是懸著一顆心的焦慮不安仍然清晰,偶爾浮上心頭,依舊讓我膽寒。後來我漸漸掙得眾人的認同與喜愛,當初逼著我把自己武裝起來的人現在也會同我說笑了。隨著第二次下基地,這些既真實又遙遠的恐懼與苦澀偶爾會在夜深人靜時悄悄襲來,不過這一次我總算能一笑置之,將這些情緒埋入夢境,第二天起床,我又距離隊伍更近了!

這次基地與上次略有不同,這回我們是去長官多多管制嚴格的砲部中心接受訓練。這邊有個聯合醫務所,由砲部中心與我們進訓單位的醫務人員輪值看診。可能是因為軍醫的圈子真得很小,大家又來自相同的專業背景,所以都可以很快混熟。有時候在部隊裡面忙完之後,去醫務所幫忙看診,順便跟那群傢伙聊聊天耍耍白癡,真的蠻開心的唷~~

一晃眼,已經下了半個月基地了,時間終於走到了我軍旅生涯的最後一個月。可預期地,這個月會在瘋狂的補假中匆匆飛逝。我只希望自己退伍前可以把業務完整地交接出去,不要留給小朋友什麼攤子去收拾。

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

朱顏辭鏡 美人遲暮

winona5 週末去看了最新一集的Star trek,導演J.J. Abrams果然表現不凡,就連不是該系列影迷的我都蠻感動的。如果說這部電影有什麼遺憾的話,那應該是女神Winona Ryder只有3幕戲吧。若非事先知道她有參演,我可能根本認不出來。當然啦,企業號上沒有白種女性的要角,Ryder化老妝飾演Spock的媽媽,本來就不可能有多少戲份,但就是意猶未盡啊。

##ReadMore##

2006年復出拍片後,Winona Ryder雖然還是可以演女主角,但作品以獨立製片為主,主流片商仍舊對這位「前」玉女興趣缺缺,Star trek算是她近年第一部參與的商業大片,不過嚴格來說只算是插花。你想想,連Scotty身邊那隻熊-臉長得像核桃仁的那位-鏡頭都比她多了呢。過氣歸過氣,這位大咖跑龍套還有那麼一點新聞價值,Star trek官網也把她的加入當作一件新聞來報。再怎麼說阿姨她也是紅過來的,其他參演的主角配角恐怕一輩子都沒辦法紅成那樣。

winona winona2 winona3

這兩天找到了Winona Ryder 2008年的作品『The last word』,沒上老妝的她依然是位美女,可惜已經熟透了,眼袋與抬頭紋相當驚人(如果說有打肉毒桿菌還這樣的話,那她本人應該已經是一隻沙皮狗了,我想她應該沒打啦~)。當年那位明豔不可方物的仙女不復存在,雖然靈動大眼依舊,也已經不再是惹人連愛的小鹿眼睛啦。如果要慶幸什麼,就是還好她沒有像Meg Ryan一樣整型整到嚇哭小孩的程度。

迷戀外表的青春美好本來就注定有失望的一天,就算再自愛再成功的明星,也不可能一輩子青春美麗,更何況是不自愛的…。不過美人遲暮畢竟令人傷感,於是我忍不住又回頭憑弔她在1993年『The house of spirit精靈之屋』最美麗的身影。 winona6 winona 4

2009年5月7日 星期四

愚人節說再見 April Fool’s Day

633728150575100000

應該向所有愛讀書的人推薦這本『愚人節說再見』,特別是學醫的朋友必讀。

##ReadMore##

Bryce Courtenay是澳洲的國民作家,出身廣告界的他56歲出版第一本小說『The power of one一的力量』即造成轟動,該書成為澳洲史上最暢銷小說,更被許多學校列為指定讀物,20年來產量幾乎是一年一本,本本都如磚頭般厚,且本本熱賣。去年繆思出版社將Bryce Courtenay的作品引進台灣,『一的力量』打頭陣,今年則代理他的第3本作品『愚人節說再見 April Fool’s Day』---一本作家追憶兒子的深情手記。

Bryce Courtenay的妻子帶有血友病的基因,像這種X-linked genetic disease通常只有男生發病,他的長子次子都十分健康,但么兒Damon卻不幸遺傳到這個基因,註定一生都要比旁人辛苦。Damon因為反覆的關節出血及醫生的不當決策,年僅7歲就無法靈活伸展左側的膝關節與肘關節。頻繁出血造成的劇烈疼痛及注射第八凝血因子的療程更讓他固定缺席將近一半的學校課程。1080年代初期,HIV開始肆虐,社會對愛滋病的不了解以及政府衛生政策的怠慢,導致全球都出現了因為注射第八凝血因子而不幸感染愛滋病的受害者(台灣也有53位),而Damon正是其中之一,當年他才17歲。1991年4月1日,Damon抵擋不住愛滋病魔的摧殘,結束了24年的短暫生命。他在病榻請求父親為他寫一本書,寫一本關於他,也關於愛滋病的書,不僅紀念他短暫的人生,也希望是人能夠不再害怕愛滋病。

血友病和愛滋病,都是醫學生相當清楚的疾病,許多相關的致病機轉與臨床症狀甚至是高中時期就讀到了。性聯遺傳、止血不易、卡氏肺囊蟲肺炎、鵝口瘡…這些詞彙簡直是再熟悉不過,但從來沒有一堂課告訴我「當一名血友病患是什麼感覺」;而愛滋病亦是如此,再多的介紹,病患家屬座談會,甚至是臨床實際照顧愛滋病友,都只給我片段式的印象。讀了這本書,我才深刻地認識HIV是如何用數年的時間侵蝕人體,讓人從渾然不受影響到形銷骨立。

血友病帶來最大的困擾不是失血,而是疼痛,因為大部分的出血沒有表皮傷口,血液只能在皮下堆積,撐開皮下組織,就像持續數個小時的皮下注射一樣瘋狂,而凝血因子注入體內最快也要3個小時才能發揮功效。而且正如書中摘錄Damon所言:「大部分的血友病患都會同意只有少數的出血情況和肢體碰撞有關,例如扭傷或跌倒。但是更常見的則是自發性出血,毫無顯著原因便發生。」身上三不五時就出現大片瘀血,疼痛難當,嚴重時整天都只能躺在床上動彈不得,身不由己每個禮拜平均缺課2~3天,Damon從一歲半起直到去世,身上沒有一天不帶著青的黃的紫的淤血斑塊。

本書對於醫療環境種種不公義的諸多控訴讓我讀來特別有感觸。尤其Damon出生於病患意識尚未抬頭的1960年代,又在愛滋病被視為上天懲罰的80年代受到HIV感染,他在醫療環境承受的委屈簡直與照顧等量齊觀。醫師在宣布小嬰兒Damon有「不可能治好」的血友病之後,馬上表示會「特別留意這個孩子」,因為典型血友病的孩子很少見,「病理分析有趣地不得了」!一歲半的Damon顱內出血,頭腫成三倍大的紫色大球,醫生卻帶著一群實習生,當著爸爸的面讚嘆這個完美的病例畢生難得一見,要大家都來「摸摸看」!

為了讓兒子能省去醫院來回的交通時間,在出血發生時就接受輸血及第八因子補充,作者奔走「居家輸血合法化」多年未果,因為這個法案意味著非醫療人員也可以執行輸血,直接挑戰了醫生的專業性以及優越感(這是醫生的死穴,其實很多時候醫生被病人或家屬激怒都是這個原因),因此困難重重。該法案直到Damon 9歲時才正式通過,當時他全身多處關節都已發炎受損。作者評論那些態度惡劣的大牌醫生,說這種人大抵來說「拙於社交,容易懷有優越感,不在意自己的人際關係」,「這群老頑固在醫療體系中握有超乎想像的不合理權力,今天的情況差不多仍是如此」。讀到這段時,我腦海忽然浮現榮總某位退休主任的身影,主任當年在刀房脾氣不小,但是他在員工餐廳用午餐時,永遠是一個人。

書中關於Damon離家獨立生活的內容教我印象深刻。Damon天真、樂觀、充滿活力,沒有人不喜歡他,但是他從小被家人保護的很好,身體狀況也不允許他從事任何超出負荷的工作。所以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從來沒有機會鍛鍊他的毅力與堅持。決心離家與女友共住的Damon必須維持生活開支,卻發現適合自己的工作機會少之又少,投身職場的他也未能如想像中馬上得到賞識與拔擢,努力許久的Damon仍然只能在公司當個跛腳的茶水小弟,經濟狀況總是左支右絀。這段內容雖然是用詼諧的筆觸寫就,但王子墜入凡間四處碰壁的情節,活脫脫像是瓊瑤小說的澳洲版!

「愛」是全書最大的主題,親子之愛、手足之愛、伴侶之愛、朋友之愛…,Damon的一生雖然病痛纏身,但確實活得精彩,而若非始終被愛環繞著,他也無法如此堅強面對每一個難關。眼見至親被病痛纏身卻愛莫能助是最痛苦的事,如作者所言:「雖然物質上我可以比一般父母提供更多,卻仍然無法讓Damon免受病痛折磨。」幸而Damon沒有放棄自己,他身邊的人也沒有放棄支持他。愛滋病發病後,各種感染接踵而至。肺炎、疱疹、整個上腸胃道被Candida攻佔、隱孢子蟲感染導致嚴重腹瀉、AZT引起的嘔吐…甚至還有憂鬱症、躁症、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狀也一併襲來。真的,當人只剩下病床上的一把瘦骨時,任你是家財萬貫、父母再怎麼位高權重都沒有用了。唯一帶來安慰與平靜的,只有「愛」而已。Damon撐過了一次次嚴重的感染、也從精神症狀中復元,卻又被診斷出心肌病變,這是愛滋病給他的最後一次重擊,他的身體徹底疲倦了。這一次,他終於遠離了愛滋病,遠離了血友病,帶著親友愛人滿滿的愛,遠離了他一生都沒能夠擺脫的一切苦痛。讀到Damon臨終時,好友至親從各地趕回與他道別,我也不禁想起那些自己關心、在乎、深愛的人們,很觸霉頭地想像自己可能會如何與他們說再見。醫務所的小花園前,下午的陽光灑在榕樹上好美,我靜靜坐著,膝上擺著這本書,熱淚盈眶。

現在距Damon撒手人世已經近20年,這些年來我們對愛滋病的認識更深,無奈的是受HIV感染的人卻也更多,而社會對愛滋病患的懼怕也依然存在。根據疾管局的資料,目前全台灣受到HIV感染的人數已經超過萬人,光是2009年就已有逾300個新診斷病例。也就是說每天與我們在捷運、街道、書店、餐廳擦身而過的朋友都可能帶有病毒。而我們理當有正確的知識,除非與他們交換血液或體液,不然不可能被傳染。握手寒暄、同桌用餐、輕吻擁抱都不會傳染。這樣講雖然有點肉麻又唱高調,但現在的醫學科技仍然無法治癒愛滋病,免疫系統被擊潰之後,醫療能提供的幫助就相對有限。我們真正給得起的,就只有愛了。(只不過許多病人的personality都不怎麼討喜,要怎麼去愛不可愛的病人,這是門大學問啊~~)

儘管當初曾一度遲疑要不要買這本書,我現在十分感激所有幫助讓『愚人節說再見』中文版問世的人。雖然只是千里之外某個平凡人短暫的生命旅程,它卻是我過去一年來讀過最動人的一本書。身為一個醫生,Bryce Courtenay帶領我看見疾病最深入細微的面貌;身為一個愛人也被愛的讀者,『愚人節說再見』讓我見識了平凡又偉大的愛,我想只要有血有肉的人都會被深深打動的。